太湖流域的苏州市吴中区盛产枇杷,自古便为贡品,拥有“东山白沙枇杷”和“西山青种枇杷”2个地理标志产品。吴中区4万多亩成片集中的枇杷林,为冬季中蜂枇杷蜜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以“购蜂育王、繁蜂取蜜、售蜂授粉”为特点的简约化中蜂养殖模式,带领太湖流域的蜂农探索出一条甜蜜致富的新路径。上两期,我们介绍了该模式的蜂群购买技术要点和蜂群快速繁育技术,本期重点介绍枇杷蜜生产技术要点。
枇杷花期受气候环境影响较大,掌握枇杷花泌蜜规律,根据花期长短决定取蜜次数,科学蜂群管理,有利于最大程度争取枇杷蜜的丰收。
太湖流域枇杷花开通常可持续 60天左右(11月5 日至1月15日),但取蜜的次数不宜过多,正常年景取 3~4次蜜。当地枇杷初花期在11月5日左右,此时气温高,枇杷花粉多、但泌蜜量少、花蜜浓度低,蜜蜂采集的花蜜主要用于补充蜂群营养供给。11月20日后枇杷蜜源进入大流蜜期,此时有霜降且昼夜温差大(昼夜温差在10℃以上,且最低温度降至零下),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枇杷的泌蜜,持续 1个多月的大流蜜期是枇杷蜜生产的主要阶段。若遭遇暖冬,大流蜜期可能会延后至首个冷空气来袭。太湖流域中蜂枇杷蜜生产时间线见图 1。
作为木本植物,枇杷花流蜜有大小年的现象。一般来说,在夏季(8月底至9月初)枇杷花芽分化时,若气温高、雨水少,花芽发育超过植物营养生长,花苞多于枝叶,当年开花多可预取测为大年;反之,夏季温度适宜,雨水充足,枇杷枝叶长势好,植物营养生长超过花芽发育,则当年开花泌蜜可能不足,预测为小年。在流蜜大年,应组织充足的蜜蜂生产群;小年则要控制蜂蜜生产,保持蜂群中部1~2个子脾始终不摇蜜。近年来,随着蜜蜂养殖技术发展以及枇杷种植管理和灌溉技术发展,枇杷泌蜜小年的情况并不多见。
枇杷流蜜期的长短决定取蜜的次数及当年的产量,所以应在枇杷开初期通过观察枇杷树花苞开放情况,对整个枇杷花期的长短进行初步判断。若枇杷树上只有部分花苞开放且花苞大小明显不一,表明当年的枇杷花期会较长,此情况下可在11月15日左右适时对群势较强的蜂群再加1张巢础(在 11月5日初花期后不再加础),以维持枇杷花后期的蜂群采集力。
太湖多丘陵,枇杷树遍植其中,山腰向阳处开花最早,随时间推移向平原和高海拔处逐次开花。中蜂采集半径短,并且喜好采集蜂场周边的蜜源,所以生产场地应以就近取蜜为原则,优先选择靠近太湖边的山腰处,之后蜂场可适时向山坡或平原处小转场。同时应注意,太湖边的枇杷树通常开花较晚,花期结束亦较晚。蜂箱摆放应遵循“左右平衡、前低后高”的原则,这有利于降低蜂箱内湿度,加快蜂蜜成熟。另外,巢门口需垫平,便于采集蜂出入蜂箱。
太湖是“碧螺春”茶叶的主产区,果茶复耕系统秋季开放的茶花为蜜蜂提供优质的粉源,为了防止工蜂采集茶花蜜而导致烂子现象,养蜂人通常会在蜂箱中饲喂糖水以减轻茶花蜜对蜜蜂的伤害。11 月初,枇杷开花,减少蜜蜂对茶花蜜的采集,此时可降低蜂群的饲喂频率,有助于减轻蜜蜂的劳动损耗。
每次摇蜜后对蜂群进行检查,重点关注蜂王是否健在。有经验的养蜂人为减少开箱检查对蜂群的干扰,通过箱外观察采集蜂的活动判断蜂群是否正常,对存在异常的蜂群进一步开箱检查。鉴于中蜂蜂王不易寻找,可以通过观察子脾是否有成片新产下的蜂卵间接判断蜂王存在。此外,若发现蜂群罹患欧洲幼虫腐臭病或中蜂囊状幼虫病,应立即扣王9~10天,并隔离发病蜂群,避免病原传播。
巢脾贮蜜杂有其他蜂蜜和饲料,不宜混入成熟枇杷蜜中。大流蜜期前需要清空巢内贮蜜,以确保高质量的枇杷蜜生产。为降低突发冷空气导致蜂群采不到花蜜的风险,200群以下的较小规模蜂场宜采取2步清脾法:第一次清脾在大流蜜期前5~7天,将2个边脾的贮蜜清除,同时有助于降低分蜂热、刺激工蜂采集花蜜;第二次清脾在大流蜜初期,将中部巢脾贮蜜清理。
第一次取蜜时间一般在12月初左右,即清除底蜜后 12~15天,此时每张脾上约有贮蜜1.25kg,存蜜80%以上封盖且蜜蜡高于巢框边缘。整个枇杷花期通常取蜜 3~4次(不含清除底蜜,底蜜用作蜜蜂饲料),不宜过多攫取。若取蜜时发现较多盗蜂,说明外界蜜源已进入末期,此后不宜取蜜。最后一次取蜜后,给蜂群补足花粉饲料,为组织中蜂授粉群、培育授粉蜜蜂做好准备。
当地多采用单箱体养蜂,以手工抖蜂为主。抖蜂时,巢脾上缘一般不超过蜂箱上表面1/3高度,从蜂箱的两边向中间依次拎取巢脾抖落蜜蜂。
以电热割蜜刀为佳,也可采用传统割蜜刀通过浸润热水提高表面温度,浸水后以干净软布擦干再使用。
目前当地多使用电动辐射式摇蜜机(图2),具有转速均匀、不裂脾、不掉虫、清理底脾干净等优势。蜂蜜取出后至少应经过 2道过滤,过滤网如图3所示,先以 20目粗滤,去除蜂蜜内死蜂、幼虫和蜡渣等杂质;后以 120目精滤,进一步筛除杂质。过滤后的蜂蜜贮存在通风、干燥、清洁的仓库中。
上一篇:诱蜂的空箱、空桶,放哪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