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蜂疗蜡疗培训

肝腧穴的临床应用

时间:2014-02-11   来源:本站   访问量:550
  肝腧穴(BL18)即肝之背腧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穴名出自误《灵枢,背腧》,其穴名解:肝,即肝脏;腧,转输也,是肝脏之气血转输之处所,外现于膀胱经的穴位。本穴内应肝脏而为腧,故名“肝腧”。其治在肝,如诸风掉眩、满闷多怒、咳引两胁、目翳生泪、疝气、挛筋、转筋引腹、小儿惊风,以及黄疸、积气等症,皆可取此。

  1 定位及取穴

  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患者正坐或俯卧位,双手下垂,从其肩胛骨下角向中间平触到第七胸椎(至阳穴),由其胸椎棘突下再向下触两个椎体,即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约二横指) 即是肝腧穴。

  2 穴位解剖

 
 穴位处的 皮肤一皮下组织一斜方肌一背阔肌一骶棘肌。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9、第10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9、第10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9、第10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3 穴位功用  疏肝利胆,益肝明目,宽胸理气,行气止痛,通络止痉。

  4 主治病症

 
 消化系统相关病:胁痛、黄疽、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等肝胆病症以及慢性胃炎、胃扩张和胃痉挛等。  目疾:目赤、夜盲、目视不明、迎风流泪、青光眼、近视等。

  精神疾病:癫狂痫、精神病、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偏头痛。

  其他:脊背痛,月经不调,乳腺病,淋巴结核,肌筋膜炎等。

  5 常用配伍

  用腧募配穴法配期门穴(胸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治疗,合用腧合配穴法,即配太冲穴,可疏达肝气、清利湿热,主治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胁痛;

  配光明穴,有疏肝明目的作用,治疗目疾,因为肝开窍于目,故取肝的背腧穴及光明穴能清肝明目;

  配大椎、曲池,可清热泻火、安神定志,主治癫痫及精神分裂症等;

  配肾腧、太溪,有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之功,主治健忘 失眠。许多疾病均是肾阴不足导致肝阳上亢,故配用补肾之穴而使滋养肾阴,益水之源,滋水涵木法;

  配百会、太冲,清热明目、平肝潜阳,主治头痛,眩晕。为上下配穴法合而治疗;

  配合胆腧穴,治疗身体虚弱,肝胆疾病,带状疱疹等疾病。

  6 古代相关文献选粹

  《针灸甲乙经》:“肝胀者,肝腧主之,亦取太冲”。《千金方》:“肝腧、脾腧、志室,主两胁急痛”。《铜人腧穴针灸图》:“治目生白翳”。

  7 病症举例

  7.1 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属于中医“乳癖”范畴,其特点为单侧或双侧乳房胀痛或刺痛并伴有肿块,肿块大小不等,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好。25〜45岁中青年妇女好发,其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75%,此病亦有癌变危险。其病机主要因情志不遂,久郁伤肝,或受精神刺激、恼怒急躁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乳房胃络,经络阻塞,不通则痛,故见乳房疼痛,肝郁久化热,热灼津液为痰,气滞痰凝血瘀形成肿块,或因冲任失调,气血瘀滞,或阳虚痰湿内阻,以致乳房疼痛、结块、月经失调。  临床上中医辨证将“乳癖”分为肝郁痰凝、冲任失调两种证型。

  肝郁痰凝证:蜂针取肝腧、阳陵泉、膻中、屋翳、足三里、丰隆、天宗。本证型多见于青年女性,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胸胁胀闷,易怒善郁,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滑。取肝腧、阳陵泉可疏肝胆之郁结;气会膻中,膻中可宽胸理气;足阳明经循乳房,取屋翳解乳络壅滞;足三里、丰隆健脾通经化痰湿;天宗为乳疾经验穴。诸穴配伍,共奏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之功。

  冲任失调证:多见于中年妇女,以乳房肿块经前加重,经后缓解,腰酸,神疲乏力,月经不调,经量少色淡,甚或闭经,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选肝腧、肾腧、太溪、乳根等。其中肝腧、肾腧、太溪补肝肾、调冲任,配合乳根等局部腧穴,调理气机,结块自消。

  蜂针有疏通气血、抗炎、镇痛的作用,蜂毒可溶解细胞微粒体,抑制其呼吸,破坏肿块的氧化功能过程,缩小或消退肿块。

  由于本病本身有恶变可能,因此在蜂针治疗同时应积极复查。乳腺增生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失控、规律作息、劳逸结合、避免人流。月经失常者,调经解郁,产后多哺乳。

   7.2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的传染病,其中少数患者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乙肝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近年来乙肝发病率明显增高,而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发区。其临床类型主要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急性肝炎一般预后良好,慢性肝炎病程较长,预后一般,重型肝炎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达60%〜70%,且易发展为肝硬化。

  一般临床症状有乏力、易疲劳及全身浮肿等症,上腹部胀满、食欲差、恶心、厌油等明显消化道症状。若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皮肤、小便黄或小便浓茶色改变。由于炎症、充血、水肿、胆汁淤积导致肝脏肿大,当乙肝病情恶化,患者常出现右上復和胁肋隐痛;慢性肝炎患者,尤其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有肝病面容,表现为面色晦暗或黝黑。

  临床上治疗本病主要取穴肝腧、期门、胆腧、脾腧、至阳、足三里、支沟及阿是穴。各穴交替使用进行蜂针治疗。肝腧穴为足厥阴肝经之背腧穴,为肝气在背部输注传输之处,内与肝脏相应,是治疗肝病的重要腧穴,合肝之募穴期门以泻肝邪;黄痘由湿邪熏蒸,胆汁外溢而成,取胆腧以舒调胆腑,使胆汁疏泄复常;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取脾腧、足三里健脾和胃,扶助正气,消散痞满;至阳振奋阳气、疏通气血、利湿热,为治黄疸经验穴;取支沟通畅三焦气机,疗胁痛。

  蜂针疗法是一种自然疗法,有抗病毒、调节免疫、防治肝功能损害等综合功能,可有效改善肝炎患者精神状态、胁肋不适、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安全可靠。肝炎患者常配合使用蜂产品,如蜂王浆、蜂蜜与蜂胶等,能更好地治愈疾病。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注意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辅以选择性使用药物。忌饮酒,避免过度劳累,避免不洁净食物和损肝药物。

  广州中医药大学  张凤姣  李万瑶  李信贤  (2-15-334)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