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蜂疗蜡疗培训

蜂针疗法用蜂量的探讨

时间:2015-08-16   来源:本站   访问量:521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蜂针疗法用量,认为: 蜂针量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还应因人、因时、因病施治。新患者少量为佳,1~2只始,过敏期内维持1~3 只为宜; 久用蜂疗者可适当加量,一般维持在10只左右,严重病患者可酌情加大至30~50 只。体虚、病轻、复针者宜少量蜂针治疗,体实、病重者可适当增加蜂量。病情轻浅者可以每周或隔周1 次,1~3 次可愈; 急性病、严重病者需每日1次,或每日两次,持续2~3 个疗程或更久; 预防复发可1周~1月1次。小蜂量难以愈病,过量易导致严重后果,要严格把握好蜂针的用量,以期用最合适的量缓解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 蜂针疗法; 用蜂量; 一般规律; 个体化治疗 

  蜂针疗法因其简便、效果好、廉价的特点在民间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特别是蜂针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面瘫、膝骨关节炎等疾病,但临床用蜂量缺乏规范。有报道1次蛰刺10余只,而也有些报道指出,有些医者为了缩短疗程,提高疗效,秉承“蜂到病除”、“剂量到位”的理念使用大剂量蜂针蛰刺,1次使用百余只蜂,两者疗效均佳,但后一种方法存在高风险性。针对此本研究展开深入探讨,希望有所裨益。

  1 蜂针用量的一般规律

  1.1 初期治疗以少量为佳

  蜂针治疗的早期是蜂针的过敏期,大约从初次接触蜂针后的3 周内再次进行蜂针治疗时,容易出现过敏反应,所以应从少量开始循序渐进。在初期应从1~2只开始,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蜂针治疗疾病的作用,一方面来自于穴位、经络的刺激作用,另一方面来源于蜂毒对机体的治疗作用。蜂毒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富含多种微量元素。主要含有多肽类、氨基酸、酶类、生物胺、碳水化合物、脂类和其他化合物。其中蜂毒肽是目前人类已知最强的抗菌消炎活性物质之一。抗炎活性是氢化可的松的100倍之多,同时具有类激素样作用,但无激素的不良反应; 镇痛强度是吗啡的40%,且镇痛持续时间较长,但无水杨酸类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和甾体类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故有的人仅用几只蜂便收效显著,如红肿消退、疼痛得到明显缓解,此时应适可而止。由于蜂毒治疗各种疾病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所以目前普遍采用1 只工蜂的排毒量(约0.2~0.4mg)作为1个治疗单位。对于初期接受治疗的患者,蜂针每次1~2 只,而过敏反应不明显时,可每天增加1~2只,或在过敏期内维持在1~3只蜂的水平,直到度过过敏期后再视病情进行常规量的治疗,即一般量宜维持在10只左右。如谢氏用蜂针治疗不同证型的痹证,一般每次用蜂3~10只,每周至少接受2 次蜂针治疗,10 次为一疗程,观察两个疗程。所有患者近期控制率在9.2%,显效15.4%,有效66.2%,总有效率为90.8%。可见少量的蜂针对于不同证型痹证普遍有效。

  1.2 久蜂病人可适当加量

  已经度过过敏期且经蜂针治疗时间较长的患者视病情可以适当加量。一般患者在3周内蜂疗期内会出现较强的机体反应,如出现荨麻疹,说明机体对蜂针已处于饱和状态,必须减少蜂针量。但已经对蜂针具有耐受性的患者适当加量机体尚可以承受,且病情较重的话,可以逐步加蜂至30~50只。笔者总结了十余年治疗的120 例强直性脊柱炎病例,一般一蜂一穴,开始多仅取1~2 穴,后酌情增加穴位数量,通常不超过30只。坚持治疗的患者疼痛均改善,不影响日常生活,晨僵基本消除,畸形没有明显加重,有效率达90%左右。需要强调的是,必须严格控制蜂针数量,蜂量过大,可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超出机体的解毒功能,易出现过敏反应甚至中毒反应。

  1.3 顽固性疾病疗程规律

  一般4 个疗程: 第1 疗程为反应期,约为10~25天,常有过敏反应,蜂针数量应从1~2 针开始少量慢进; 第2 疗程为适应期,约为20 天,由于机体尚未完全适应,故疗效并不显著,蜂针数量应控制在10只左右;第3疗程为复原期,轻者1个月可痊愈,重者需半年至1年不等,故此期蜂针量视病情控制在30~50只; 第4疗程为巩固期,一般可每周1次或每月1次,以维持蜂针与蜂毒的效果,或自觉有疾病发作倾向时则应多次复诊。

  2 个体化治疗用量

  2.1 蜂针量因人而异

  个体间存在差异,机体往往随个体差异的不同而对蜂针的反应有很大不同。有的接触微量即出现皮疹、发热,此为高敏体质患者,敏感度大的患者宜少量蜂针,2~6 针即可。有的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仅出现轻度发热。故蜂针量应根据个人体质虚实而不同施治。体质较弱的患者不宜多针; 体质较好的,可以酌情加大蜂量。有研究证实基因因素在决定机体对蜂毒易感性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例如养蜂人很少出现蜂毒液过敏原导致的蜂毒反应,他们并没有产生对蜂毒液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 抗体。在Faux 等人试验中发现,在蜂毒液敏感的患者中,HLA-DRB1* 04普遍出现下降,表明HLA-DRB1* 04 可能是一种保护性因素。Meiler 等也发现在有蜂毒液过敏的患者中,均出现了较高的HLA- A* 01的等位基因,提示在蜂毒液的超敏反应中,HLA单倍体在易感性方面的重要性。

  施针时还要根据患者的状态决定蜂针的数量。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引起蜂针反应的因素之一。95%接受蜂针疗法的人的血清中都出现IgE 增多。笔者观察蜂针后168位患者的IgE 变化,蜂疗后绝大部分人的IgE升高(P<0.01)。患者体虚时反应大,素质好者反应轻,有的在经期敏感性大,感冒、饥饿等体质下降时对蜂毒的过敏反应加剧。当患者正使用其他药物时,所引起的反应也与未使用时不同。如果患者正服用解热镇痛药、抗风湿消炎药、免疫抑制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或者近期做过封闭治疗者,一般过敏反应比未用药者反应轻浅。治疗时要特别注意的是过饥、过疲、大汗、重病体虚、大失血、血糖低等情况的患者,要防止晕针等不良反应。对于复诊的患者应视间隔期从少量蜂针恢复治疗。一般间隔1 个月以上的患者应从1~2只开始复针。人体对蜂针液的免疫力不是永久的。在前期的治疗中,机体已被蜂毒抗原致敏,当再次接触蜂毒抗原时,则因特异性IgE 抗体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免疫病理变化),即超敏反应。而特异性IgE 抗体水平的高低的重要决定因素是接触变应原的机会。有两项研究显示,中断蜂毒治疗后,再行蜂毒液注射或蜂蜇的患者,系统性反应的复发几率会更高,所以在临床上可见患者前期治疗30针都没有过敏反应,但当间隔1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后,复针则出现了过敏反应。为了安全起见,间隔1个月以上再接受蜂针治疗的患者应重新试针,从少量开始,逐渐加大量,避免严重的过敏反应,较初次接受蜂针治疗不同的是当第1~2 次复针后,可迅速恢复到以前的治疗量,甚至可以每天加10 针。

  2.2 蜂针量因病而异

  蜂针治疗原则为辨证论治,根据疾病的虚实酌情决定蜂针的量及频度。在初期,无论虚实,蜂量都宜少不宜多。蜂针过敏期过后,若为虚证,也不宜蜂量过大; 若为实证,则可加大蜂量。蜂针的次数也要因病而异。病情轻浅的次数应少,隔日1 次或每周1 次。如调节免疫力、预防感冒、治疗过敏性鼻炎等,可以每周1次。起病较重者次数宜频,可每日1 次或2 次,连续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或每周蜂针5~6 次,休息1~2 天后再针。病情得到控制,巩固疗效时,可每周或隔周1次; 预防复发则可每月1 次。慢性病、病情缓者,可每周2~3次,1个月为1个疗程。如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可以采用隔天治疗,既能保证疗效,又可降低蜂针后的过敏反应; 待病情稳定后,治疗可间隔1~2周,逐渐延长蜂针间隔时间,最长者可达1月。  

  2.3 疗程因病而异

  对一些轻浅的疾病无需持续治疗,如落枕、腱鞘囊肿、使用电脑导致的疲劳综合征等,治疗1~3 次,即可见效。但一些顽固性疾病,疗程要求较长,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需要长时间坚持治疗。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多发性肌炎等病要持续治疗,至少要2~3 个疗程,甚至更多。

  3 结语

  有研究显示临床上蜂针治疗患者的不良主诉和体征除了与年龄、体重等因素相关,尤其与蜂针累积量密切相关。该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累积量与局部皮肤不良反应发生呈正相关; 与系统性不良反应发生呈负相关; 与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呈正相关。所以对于一些顽疾、重症,小剂量的蜂针难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1~2 针的小剂量甚至10 针左右都不能缓解症状,临床上多见患者长期维持在30 针左右。但是超量的蜂针也会带来不好的结果。正所谓“适量是药,过量为毒”。蜂针超量及严重过敏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蜂刺中毒轻者仅出现蜂蜇处局部红肿和刺痛,伴有水泡、全身轻度不适等症状,数小时后可自行消失。蜂针用量过大时,常发生头晕、恶心、发热、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人体同时被100~200 只蜜蜂蜇刺就可出现毒性反应,表现为颜面特别是唇与眼睑肿胀、荨麻疹、鼻塞、喉头水肿、腹痛、恶心等,重者可致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如呼吸与周围循环衰竭而死亡。1 次经受200只以上蜜蜂蜇刺即引起毒性反应: 进行性恶心,有时呕吐、腹泻、体温升高、心前区痛、大量出汗、头痛、搐搦、意识丧失、血压下降、脉数、心血管功能紊乱、呼吸困难、紫绀、肺水肿、溶血及血红蛋白尿。蜂毒具有明显的中枢性烟碱型胆碱阻滞性能,先引起皮层下兴奋,后转而使皮层和皮层下结构广泛抑制。其抗胆碱作用,不仅可抑制其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还能抑制周围神经系统冲动传导。  

  大剂量的蜂毒可致呼吸中枢麻痹,这是大量蜂毒致死的原因。所以1 次经受500~1000只蜜蜂螫刺者常因呼吸中枢衰竭而死亡。因此,掌握好蜂针的量是蜂针疗法的关键所在。

  想要探明适合绝大多数患者的剂量,既使疾病得到控制,又把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需要大量的临床实验和观察进一步深入研究。只有将蜂针治疗规范化,才能更好的推广蜂针治疗,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针灸临床杂志    2013 年第29 卷第4 期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万赖思琪 李万瑶
                    收稿日期: 2012-09-18 

蜂疗蜡疗名家更多 >>
寻医问药更多 >>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