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针瘙痒规律临床研究
时间:2011-12-15 来源:本站 访问量:513
蜂针疗法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及治疗,同时具有针、药、灸和点穴治疗的多种疗效,疗法简便、灵验,为广大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各类风湿病、各类不同病因的关节疼痛等几十种病症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但在蜂针的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红肿痒痛、发热恶寒、腹泻、皮疹等,尤其是瘙痒症,几乎贯穿疗程始终,有些患者因不能忍受而中止蜂针疗法,给蜂针疗法的应用和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阻力。本文就蜂针过程中出现的瘙痒症状进行讨论,并列举一些目前较为常用的止痒方法。
一、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2008年5月之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行蜂针疗法的病人70例。其中男性25例,占35.71%,女性45例,占64.29%;年龄最小14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42.1岁;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25例,强直性脊柱炎10例,腰腿痛7 列,关节炎(包括肩周炎、退行性变、网球肘、陈旧性损伤)14例,颈椎病2例,保健减肥3例,痛风2例,风湿性关节炎1例,畏寒1例,过敏性鼻炎2例,陈旧性软组织伤2例,面肌痉挛1例。坚持蜂针治疗最短4次,最长十余年,1月以上占68.6%。
1.2治疗方法
蜜蜂品种:中华蜜蜂。
取穴:关节病以局部取穴加阿是穴为主,辅以辨证取穴。
蜂针刺法:70例患者均采用活蜂蜇刺的方法。对于体质耐受者,用活蜂蜇刺后留针10分钟;初期(约10次以内〉全部患者采用活蜂直刺法,或一针一穴挤毒囊点刺法。
治疗时间:隔日上午蜂针一次,每周治疗三次,周日休息一天。
蜜蜂用量:根据患者行蜂针治疗的时间长短和耐受性决定每次蜂针用量。对于初诊者,前10次控制在1~2只蜜蜂,之后酌情增加蜂量。
二、临床观察指标与方法
临床观察指标有:瘙痒发生率,瘙痒程度,蜂蜇史与第一次蜂针治疗瘙痒的相关性,首次瘙痒的时间,瘙痒敏感时段,止痒需求及疗效等。
2.1瘙痒分度
按照瘙痒程度评分办法,将蜂针引起的瘙痒分为4度:
0度:完全不痒,或基本不感觉到痒,虽有轻微痒,但不会引起不适;
1度:痒,搔抓可缓解,不引起明显不适,无明显抓痕,无皮损,无脓点;
2度:较痒,中等程度的搔抓,时而可缓解,时而不能缓解,瘙痒引起明显不适,影响日常生活,可有明显抓痕,可有皮损,可伴脓点;
3度:很痒,可致眠中痒醒,搔抓不能缓解瘙痒,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可伴大范围红肿发热,可有皮肤抓痕、破损、脓点、皮下瘀斑,可伴全身起风团。
2.2统计学方法:
两个样本率的比较及计量资料采用卡方(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
3结果
3.1瘙痒发生率
蜂针瘙痒发生情况统计见下表:
组别 例数(例) 百分比(%)
蜂疗过程中有瘙痒 69 98.57
蜂疗过程中未出现瘙痒 1 1.43
合计 70 100.00
上表表明蜂针瘙痒发生率为98.57%,表明瘙痒是一项普遍存在的副反应,即均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症状。
3.2蜂针后瘙痒发生时间
本次统计中,有瘙痒开始时间记录的病例共28例,其中第一天痒20例,占71.43%;第二天始痒6例,占21.43%;针后3~4天痒1例,占3.57%;针后第7天晚上始痒1例,占3.57%。以蜂针后瘙痒发生在当日和第二天较多。
表:瘙痒开始时间统计表
痒开始时间 患者人数(例) 所占百分比
蜂针第一天 20 71.43
蜂针第二天 6 21.43
蜂针第三天 1 3.57
蜂针第七天晚上 1 3.57
合计 28 100
3.3第一次瘙痒发生情况统计
将第一次出现瘙痒的蜂针治疗次数进行统计。发现第一次即痒者44例,占62.86%;第二次痒者20例,占28.57%,此两者总和占91.43%,因而大多数蜂针患者在蜂疗的第1、2次即开始有瘙痒症状出现。
3.4蜂针瘙痒反应明显时期
在临床中,我们发现蜂针疗程中瘙痒程度呈轻-重-轻的变化过程,将这个时间段进行统计发现:较重瘙痒反应的时间段多集中于2~6次,时间在7~28天之间,尤以2~4次,7~21天之间为最大几率发生较严重瘙痒的阶段。
蜂针治疗前的蜂蜇史与第一次蜂针即发生瘙痒的相关性:有蜂蜇史患者第一次蜂针之后瘙痒发生率为 82.14%,与无蜂蜇史患者第一次蜂针后瘙痒发生率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蜂蜇史患者第一次接受蜂针疗法后相对于无蜂蜇史者更易发生瘙痒这一副反应。
3.5蜂针瘙痒程度观察(见表3)
表3蜂针引起瘙痒峰值百分比
瘙痒程度 例数(例) 百分比(%)
0度 1 1.43
1度 24 34.29
2度 33 47.14
3度 12 17.14
合计 70 100.00
表3可见多数患者瘙痒程度在痒和较痒之间,几乎不痒的占比例很小,重度瘙痒者也占一定比例(17.14%)。其中,睡眠中痒醒者9例,占12.86%,均述夜间痒较甚,可能与睡觉时在被中暖和,皮温增加有关。
3.6蜂针过程中止痒需求
瘙痒是非常难受的感觉,所收70例患者中,20例要求有止痒方法,占28.57%,50例无要求止痒方法,占71.43%。表示人对痒的耐受度不同,大多数人还能够忍受。
4讨论
蜂针过程中瘙痒是普遍存在的,且呈轻一重一轻的连续变化趋势,该过程多发生在2~4次,或7~21天;多数患者瘙痒峰值为1度和2度痒,3度亦占一定比例。近3成患者要求止痒处理,未出现休克患者。
蜂针引起瘙痒的机理探讨:过敏反应属特异性免 疫反应过于强烈的一种病理性状态,又称I型超敏反应、I型变态反应或速发型超敏反应。
蜂针引起的瘙痒是蜂针诸多过敏反应如发热、风疹、瘙痒、休克等症状中的一种。人们普遍认为上述反应是蜂毒过敏反应。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支持该观点。
理由如下:
①从变应原的角度来看,蜂毒液中超过70%的含量为多种分子量大小各异的蛋白质,如透明质酸酶、磷脂酶A2等,对于人体来讲属异种蛋白,可作为一种变应原,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过敏反应。
②从蜂针引起的发热、瘙痒、肿胀反应来着,许多患者首次接触后无反应,而当再次接触时则在较短时间内发生明显的上述反应,尚可有全身风疹等症状,表现了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不同。另外有些患者反应严重,有些患者反应症状轻微,显示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③本蜂疗室为了避免发生强烈的过敏反应,采用了小剂量、反复多次进行蜂针(含蜂毒)治疗的脱敏疗法,减轻了过敏出现的全身性症状。李氏介绍用逐日加量的蜂针疗法,发热发生率为99%,而本研究中,在前10次用蜂量大多控制在1~2只,或者用直刺法、一针多点法来减少蜂毒量,发热发生率为17%,说明防止过敏反应发生的小剂量蜂针疗法对减轻蜂针反应有效。而瘙痒则是过敏反应的非特异性症状之一。
蜂针瘙痒的机理直接影响止痒方法的选择。我们指导患者是用热水淋浴瘙痒部位,使能够忍受的热量又不酌伤为度,患者反应良好。其次是嘱患者用“风油精”外涂,此法虽有一定作用,但止痒不完全。尚可用童便、奶汁、碱水、中药止痒水外用法,但均有一点作用尚 还不够理想。报道较多且疗效亦优的抗组胺止痒药多虑平(亦称多塞平)是标准的缓解瘙痒的治疗方法,也是目前最有效的单一外用西药。抗过敏药物也应当有效,如扑尔敏、氯雷他啶、咪唑斯汀等,这类药物也可竞争组胺HI受体,还能抗炎、镇静瘙痒严重时可以选用:还可用皮质激素类药,如皮炎平、皮炎康霜外涂,或口服强的松等激素类药也有效。另外冷刺激及经皮电子神经刺激疗法也有临床报道。尚可指导患者尽量保持心情愉快,转移注意力,防止精神因素加重瘙痒,饮食清淡,同时配合音乐疗法、睡眠疗法和中药治疗等,也可收到一定的止痒效果。
浙江嘉兴市中医院 梁海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李万瑶 (3-1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