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蜂疗交流

蜂针治疗面肌痉挛

时间:2017-08-31   来源:本站   访问量:107

  面肌痉挛亦称面肌抽搐或偏侧面肌痉挛症,是一侧面神经受激惹而产生的功能紊乱症候群。多是一侧面部肌肉难以自控的异常抽动,双侧罹患者很少。精神越紧张、激动、劳累过度痉挛越严重,而休息或情绪稳定时症状减轻。由于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称,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病灶形成,发展成为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

  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面肌痉挛,一种是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两种类型可以从症状表现上区分出来。

  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病人多数在中年以后发病,女性较多。病程初期多为一侧眼轮匣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渐缓慢扩展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为人注意,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但额肌较少累及。抽搐的程度轻重不等,为阵发性、快速、不规律的抽搐。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初起抽搐较轻,持续仅几秒,以后逐渐变长可持续数分钟或更长,而间歇时间逐渐縮短,抽搐逐渐频繁、加重。不受控制;

  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常由抬眉、眨眼等动作诱发,可为双侧发病。受累面肌出现阵发性、快速抽搐,以眼睑、口角抽搐明显。患侧眼睑松弛、眼裂变小,视力受到严重影响。病变严重时,患侧面部肌肉出现萎缩。

  面肌痉挛病因复杂,绝大部分存在着局部血管压迫因素。一般认为其病理变化大都存在着面神经的脱髓鞘改变,导致面神经核内产生异常电兴奋灶,面肌、面神经营养发生了障碍。

  袓国医学认为本病属内风、胞轮振跳范畴。《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开窍于目,主筋;胞睑属脾, 主肌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若肝脏疏泄功能失职,或暗耗肝阴,或横侮脾土,致肝阳偏亢、肝风上扰;或风热之邪外侵,引动内风,客于肌腠,肝脾经络不通,肌肤失养,风性善动,在肢体则表现为筋惕肉,在眼、面部则筋急抽搐、睥轮振跳。又因面部主要为足阳明胃经所过之处,故本病与肝胃两经关系密切,治疗上以足阳明胃经及足厥阴肝经之穴为主。


  蜂针疗法

  蜂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疗效显著,但疗程较长,必须坚持治疗。蜂针治疗取患侧穴位:太阳、下关、颧髎、四白、巨髎、口禾髎。


  (见下图)(略)

  【太阳穴的位置】位于头部侧面(颞部),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用手触摸最凹陷处就是太阳穴。

  取穴方法:太阳穴在外眼角外上方大概一寸左右,用手摸有一个很明显的凹陷。

  【下关穴的位置】位于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颉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闭口取穴。

   取穴方法:侧坐,在颧弓下缘,下颂骨髁状突之前方,切迹之间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颧髎穴的位置】位于人体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取穴方法:侧坐位,在颧骨下缘平线与目外眦角垂线之交点处,约与迎香穴同高,按压有明显酸胀感即为颧髎穴。  

  【四白穴的位置】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取穴方法:正坐位或仰卧位,在面部,直视前方,瞳孔直下,沿眼眶向下约半横指,可触及一凹陷,按之会产生酸胀感。   

  【巨髎穴的位置】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卧,目正视,瞳孔直下,与鼻翼下缘平齐处取穴。

  【口禾髎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  

  取穴方法:正坐仰靠或仰卧位,人中沟中线上、中1/3交点,再向鼻孔外缘直下取穴。

  病案举例   周某,男,49岁,2004年7月下旬来诊。   

  据患者描述得了这个面部抽搐的病有1年多的样子了。刚开始的时候就是左侧眼睛下方有点动,以为是没睡好眼睛跳没在意。后来动的明显点了去医院看,医生也没看出来什。跳动了不到1个多月,忽然间不跳了,患者以为好了就没当回事。这样好了有半年的样子,有一天又开始跳动了,这次跳的就比较厉害些了,慢慢的就嘴角抽动,左脸的肌肉也跟着一起跳。做过头颅CT检査结果正常,自得病以来多次服用药物、打针、输液和针灸及口服中药治疗,效果不佳。

  检査:左侧眼睑及面部肌肉不自主跳动,舌红、苔薄黄,脉弦滑。诊断为面肌痉挛。

  经蜂针皮肤过敏试验呈阴性,取患侧穴位,15次为一疗程,每次取3〜4个穴位,用蜂针点刺手法螫刺,蜂针留针时间为5〜10分钟。共蜂疗14个疗程治愈。


蜂疗蜡疗名家更多 >>
寻医问药更多 >>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