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蜂疗交流

蜂蜇穴位配“正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时间:2015-05-16   来源:本站   访问量:116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该病具有慢性发病和反复发作的特点,单纯使用药物很难根治。采用蜂蜇穴位辅以正脊通督的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蜂蜇穴位前要坚持试针,进行过敏性试验,即在不显眼的肌肉丰满部位用一只蜜蜂进行蜇刺,当即拔出蜂针,观察30分钟,如局部红肿直径不超过5厘米,且无心悸胸闷等不良反应,方可进行蜂针治疗。


  经过多年的探索,发现下列穴位对相关疾病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内府、攒竹、百汇、大推、至阳、天柱、上星、肾腧、脾腧、肝腧、阳白、率谷、风池、完骨、角孙、外关、印堂、太阳、神聪、内关。


  用蜂针治疗时选穴要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则,每天蜇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可以休息2〜3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以督脉的5个穴位为主穴,其余15个穴位为辅穴。第1个疗程前3天只蜇刺主穴,第1天蜇内府和百会,第2天蜇内府、百会和大椎,第3天5主穴全蜇,每穴1针。从第4天开始,每天在蜇刺五主穴的基础上加刺1~2个辅穴。五主穴是重点,根据情况,1次可蜇2〜3针。每天用蜂总量应控制在30只左右。


  进行蜂针治疗的同时,利用正脊通督手法进行治疗,正脊通督手法包含3步:

  第1步,舒筋通督,患者正坐,在患者的肩颈部和背部自上而下反复按揉。对筋结处和压痛处实施重点治疗,放松颈肩部肌肉、颈椎旁肌肉和枕下肌群,再用一指推大椎、内府、百会等穴3〜5分钟。左手扶患者前额,右手点压大椎穴约1分钟,再向上推至百会穴,点压约1分钟,然后自大椎穴向下推到至阳穴,并反复3~5次。用力要均匀,以患者耐受能力为度; 
  


  第2步,整脊调曲,患者端坐,摸清偏歪棘突,右手拇指推顶偏歪棘突,其余四指紧贴后枕部,左手托住患者的右边面颊,在颈部微屈牵拉的姿势下,双手密切配合,用力使头部向左侧移动,当旋转到有固定感时,双手同时发力即可听到弹响声,同时右拇指下会出现关节移位的感觉;

  第3步,善后理筋,患者正坐,医者一手置于患者前额,另外一只手置于枕后,五指略分开,自然屈曲,以五指端各指着力,对准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和足少阳胆经。并分置于1穴,双手对移,协调用力。一推一移,着力于6穴,即前额左右阳白穴、左右攒竹穴、印堂穴、左右风池穴、左右天柱穴及风府穴。再用掌根按揉放松颈部肌肉结束。以上手法,每次需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重症患者休息3〜4天后,进行第2个疗程。


  典型病例

  患者,女,52岁,颈痛伴头晕1个月,近来每吃辛辣油腻食物或遇到阴冷天气,病情便进一步加重,呈阵发性,严重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四肢无力,面色暗黑,有颈椎病病史。检查显示,02〜03椎间盘向后突出2毫米,诊断为椎动脉性颈椎病伴颈椎间盘突出。采用蜂蜇疗法加正脊通督手法给予治疗,第1个疗程后,消除颈痛头晕症状,第1个疗程结束后,突出的颈椎间盘也恢复原来的位置。


  患者,女,43岁,因长时间伏案工作,后出现颈部及上肢痛麻,颈部转侧受限,并伴有头暈、心慌、胸闷、气短。2013年年底来诊,经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部肌肉紧张,C5、C6和C7棘突压痛明显,头不能往左侧偏,左旋不足15度。前屈则上肢痛麻,头晕、心慌、胸闷加剧。颈椎X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04~L5、C5〜C6椎间间隙变窄,C4、C5、C6、C7椎体后缘呈唇样增生。采用蜂蜇穴位加正脊通督手法给予治疗,只用2次症状即有缓解,接着治疗了5次,彻底治愈。


       湖南桃源县城莲花湖东路墨缘蜂疗研究室  廖子俊  朱万山                     

                                      (2-14-938)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