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鹤(曾用名王凤贺),1955年出生,北京蜂授粉首席专家,197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昆虫专业。于1980年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工作,从事蜂授粉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已达35年,是北京最早从事蜂授粉研究工作的专家之一,他把大部精力贡献给我国养蜂事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长期关注从事养蜂业,并卓有成效的解决了许多生产中的主要问题。自工作以来,特别在系列授粉蜂种研究方面,先后攻克了蜜蜂、壁蜂、熊蜂等饲养繁育关键技术和传粉撞棚问题,并获得多项成果。蜜蜂授粉技术已在京郊地区及周边省市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并在国内外业界均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为解决三农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果品安全生产方面做出了贡献。
代 序
与王凤鹤同志相识相处了30多年,这30多年来,他唯一钟爱的就是蜂授粉事业。直至即将耳顺花甲之年,他仍在圆蜂授粉之梦的路上奋力地奔跑着。打开他的书娓娓道来的都是关于蜂授粉方面说不完的事、道不完的情。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执著追求、他的坚忍不拔、他的不离不弃,全部都是为了蜂,为了蜂授粉事业。蜂授粉事业使他变“痴”、变“迷”,他几乎把自己“诱变”成为了“蜂王”。蜂是他的一生最爱,为了蜂,他起早贪黑地工作;他踏遍了千山万水去寻找蜂源;他不怕被蜂蛰得浑身肿痛;甚至到深山老林捕蜂的路上因车祸几乎丢掉了性命,但伤愈后他仿佛忘记了伤痛又马不停蹄地投入了工作。王凤鹤与养蜂结缘首先离不开他的故乡与亲人。他上世纪50年代出生在京东顺义风光旖旎、鸟语花香的汉石桥湿地。这个京东最大的绿肺总面积近3万亩,是北京平原地区唯一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有鸟类153种、野生植物292种。童年家中饲养着中蜂,他边吸吮着甜甜的蜜汁,边看着蜂飞蝶舞、鱼虾满池,心中却深深筑下了蜂之梦。他想自己长大后要养更多的蜜蜂,让更多人尝到更多更香甜的蜜,多么简单而纯真的梦想。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机遇更给他的梦想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炫丽的色彩。特别是当他逐步了解到蜂为作物授粉对大自然、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和人类的神奇而重要的作用后,更加坚定了他从事养蜂业的梦。
十年文革动乱,几乎砸碎了他的梦想,几乎使他们这一代人都变成文盲。随着四人帮的倒台,幸运之神第一次落到他的头上,20多岁的他,由于在农村表现突出,被推荐到中国最高科学殿堂——北京大学,在生物系昆虫专业三年的寒窗苦读,奠定了他较扎实的专业功底,成就了他的蜂授粉之梦的第一步。返乡一年多的工作和劳动中的骄人业绩,使他又被选送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从事蜜蜂科学研究,开始迈向梦想的第二步。
养蜂研究室当时是国内颇具实力的蜜蜂研究单位,有多名国内知名的蜂育种专家、蜜蜂病虫害防治专家、蜂产品专家,可谓人才济济。凤鹤同志虚心求教,努力钻研思考,并经常亲力亲为下蜂场、跑基点,工作起来颇具拼命三郎的精神,逐渐把学校学到的理论与知识融汇于养蜂实践中,学到了真经。他本来可以把蜂育种或蜂病防治作为主攻方向,比较容易出成果;他还可以搞蜂产品研发,无论是自己还是单位都可以获得比较可观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靠经营蜂产品做个企业家赚钱是没问题的。然而,他却偏偏选择了很少有人问津却对农业生产又非常重要的蜜蜂授粉学科,一搞就是30多年,一发而不可收,将蜂授粉之梦一直做到现在。
凤鹤是北京最早从事蜂授粉研究者之一,由于他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现已成为北京蜂授粉首席专家,是北京市养蜂界有名的“三王”之一,“三王”即蜂产品企业家王、蜂疗专家王,蜂授粉专家当属王凤鹤了。30多年来,他主持或参加了60多项蜂授粉类的研究课题和示范推广项目,获得了13项科技成果奖,12项专利,编著3部,发表论文80多篇,参与制定地方蜂授粉标准3项。他经常参加蜂业学术研讨会、与多个国家开展了交流、考察与合作研究,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年年都亲自对蜂农、菜农、果农进行培训,培训人数达上万人次。他通过各种形式向各种媒体(电台、报刊、展会、科普、发放手册、制作光盘等)宣传,呼吁蜂授粉的重要性及意义,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和支持,使国内蜂授粉工作得以迅速开展。为此,他多次受到行业或单位的表彰和奖励。他的梦想与追求在实践中逐步实现,为引领京郊乃至全国蜂授粉产业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
王凤鹤的经历使他深悟到蜜蜂是大自然的保护神,蜜蜂与植物世代相处、和谐共生、相互适应、共同发展,主要是通过传粉,被子植物为蜜蜂提供了蛋白质、能量等食物来源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蜜蜂为被子植物传粉促进了被子植物的生殖繁衍。这一互惠关系既有利于蜜蜂的生存和种群数量的扩大,又有利于植物的繁衍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深刻地揭示了蜂与植物、动物、人类的共生关系:“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仅能存活四年,没有蜜蜂就没有植物,没有动物、没有人类……”。2004年《Nature》杂志报告“如果没有蜜蜂和蜜蜂的授粉,整个生态系统将会崩溃”。 2006年3月19 日中央电视台(CCTV1)晚间新闻报道澳大利亚科技人员研究结果发现,由于授粉蜜蜂的减少,植物的繁殖力明显降低。凤鹤更深刻认识到保护好蜜蜂也就是保护大自然,保护植物、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他把养蜂授粉作为自己终生的使命,他还在蜂授粉的研究、示范、推广、培训和科普过程中诠释了蜂授粉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证实了蜂授粉是现代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力军,是现代农业重要的投入要素,是重要的提质、增产措施,是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通过蜂授粉工作解放和减少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重要措施。
综观王凤鹤同志获得的丰硕成果,其显著特点是课题来源于农业生产一线,而又能实实在在地解决生产中的问题,都是急生产者所急,想生产者所想,是蜂农、菜农、果农、瓜农切切实实需要的增收增产的技术。他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在授粉蜂种研究方面,先后研究了蜜蜂、壁蜂、熊蜂、切叶蜂、中华蜜蜂、无刺蜂等主要授粉蜂种。对每类蜂种都进行了生物学调查、鉴定等工作,筛选出了优势蜂种,并进行了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为人工大量繁殖授粉蜂群和为各种作物授粉提供了良种蜂源基础。对不同授粉蜂种综合配套技术进行了研究,如解决了蜜蜂在设施农业中授粉不撞棚的技术;使壁蜂打破滞育期提早50天出巢,解决了北方早春低温条件下的果树传粉技术;切叶蜂及壁蜂蜂巢的多次重复利用技术得到了用户青睐;熊蜂种王的低温保存、人工周年繁育等多项技术得到了攻克;中华蜜蜂种群恢复技术,并提出生态保护与旅游并举措施得到了推广;无刺蜂北方越冬技术得以攻克,为家庭、公园、社区将其作为饲养宠物昆虫变成了可能。他在国内第一个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熊蜂工厂化生产车间与生产体系。打破了国外熊蜂高价进口和技术壁垒,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提供了可能,并大大降低了用户使用经费和成本。他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解决了在不同作物、不同时间、不同条件环境下采用不同授粉蜂种的技术。如露地果蔬作物授粉用蜜蜂,设施茄果类作物用熊蜂,早春落叶果树授粉用壁蜂,豆科作物育种和良繁用切叶蜂等等。作为蜂业科学工作者,他不仅把蜂授粉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作为关键重点,他更想到中华蜜蜂的资源的保护问题,为挽救北京即将灭绝的中蜂物种,他到处呼吁,并探讨保护与利用中华蜜蜂的新思路、新模式,并建立了中华蜜蜂科普基地和中华蜜蜂生态保护区,通过每年组织大量市民搞中蜂割蜜节活动,使市民从体验中认识到中华蜜蜂的保护重要意义。
经过30多年的努力王凤鹤同志始终坚持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边培训、边科普的工作方法。用这种方式不仅仅改变了人们对养蜂业的认识,养蜂目的不仅仅生产蜂产品,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蜂授粉可以使植物多样性有序发展,可促进动植物生态平衡,可以使现代农业生产获得更多的优质安全果品,可以改变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凤鹤就是这样一个风尘仆仆的践行者。目前,他的成果和技术在全国多个省市得到推广,大部分科研单位在育种研究和生产蔬菜籽种企业先后采用了蜜蜂授粉育种和制种,涉及到的作物有菜、果、花、豆类和经济作物20多个品种;而在设施及露地果蔬生产中已有十多个省市推广蜂授粉技术,品种达16个,并已把蜂授粉作为常规技术来应用。仅2004年至2014年间,在北京推广蜂授粉10.665万箱,在9.59万个棚室,20万亩露地授粉增收节支3.2877亿元,在河北满城、唐山乐亭等地推广授粉93.3万棚室,增收节支16.789 亿元,总计达20.0767亿元。授粉作物种类有蔬菜育种、繁种、棚室草莓、果树、西甜香瓜、番茄、大椒等十余种作物。从上述工作成绩可以看出,由于王凤鹤等同志30多年如一日的努力、奋斗、拼搏,使用户对蜂授粉技术从拒绝和不认识到逐步认识、从一个单位开始到多个地区应用、从一家一户到地区连片、从大白菜育种开始到数十种作物、从无偿服务到花钱购买真心实意的应用的过程,正是因为广大用户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凤鹤的无私奉献,尽管他没有从中获得任何经济上的回报和补偿,但他看到了自己的梦想一步一步在变为现实,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质朴得像农民一样,这就是王凤鹤同志。一个用蜂授粉技术引领蜂农、菜农、果农、瓜农致富的人,实现了他常讲的“蜜蜂授粉架金桥、养蜂农业双丰收”的梦想。我们需要更多的像王凤鹤同志这样的集研究、示范、推广、培训、科普于一身的农业复合型科技专家,需要更多的把科研成果与技术全心全意地送到农民手中的专家。
古稀弘 201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