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工智能+蜂业”的进程——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一、政策引领:人工智能赋能蜂业的战略机遇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将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作为核心任务之一,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 。这一政策为蜂业现代化提供了明确的技术路径和资源支持。
蜂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授粉服务、生态维护和经济产出的多重功能。然而,传统养蜂模式面临劳动力短缺、病虫害防控滞后、产品溯源困难等痛点。例如,云南临翔区试点数据显示,传统人工养殖模式下蜂蜜产量波动达30%,且因蜂王监测不及时导致蜂群损失率超15%。国务院《意见》的出台,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政策东风。文件提出的“AI+产业发展”“AI+民生福祉”等行动,与蜂业的智能化需求高度契合,为构建“蜂群监测-生产管理-质量追溯”全链条智能体系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持。
二、技术落地:人工智能重构蜂业生产范式
1. 蜂群健康智能监测体系
通过物联网与AI的深度融合,蜂业正实现从“经验养殖”向“数据养殖”的跨越。临翔区农业农村局与中国移动合作的“AI智慧养蜂”项目,在蜂箱内置温湿度传感器、重量传感器和图像识别设备,实时监测蜂群数量、蜂王状态及环境参数。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分析蜂群行为模式,当检测到蜂王异常或病虫害早期迹象时,自动触发预警并生成干预方案。数据显示,该系统使蜂蜜产量提升50%,蜂群损失率降低至3%以下。广东海洋大学研发的智能蜂箱,采用SSD目标检测算法追踪蜂王轨迹,结合YOLOv8模型监测蜜蜂进出量,检测精度高达95%,有效解决了传统人工巡检对蜂群的干扰问题。
2. 无人机与低空经济协同应用
无人机技术为蜂业的规模化管理提供了新维度。蜂巢航宇研发的HC-526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搭载高光谱雷达和多光谱相机,可对蜂场周边50公里范围内的蜜源植物分布、病虫害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在浙江武义县的应用中,无人机集群每日自动执行3次巡检,将火情预警响应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10分钟,同时识别蜜源植物种类准确率达91%,为蜂群转场提供精准决策支持。这种“无人机+智能机巢+AI平台”的立体化解决方案,使山区蜂场管理效率提升5倍以上,人力成本降低40%。
3. 区块链与质量溯源体系构建
区块链技术为蜂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不可篡改的数字凭证。陆河县集祥蜂业专业合作社与电信公司合作搭建的“智能蜜蜂养殖服务平台”,通过RFID标签记录蜂群养殖、采蜜、加工、运输全流程数据,并上链存储。消费者扫描产品二维码即可查看蜂箱编号、蜜源地、采收时间等32项关键信息,实现“从蜂巢到舌尖”的全程追溯 。这种技术应用不仅提升了消费者信任度,还使优质蜂蜜溢价率提高20%-30%,推动蜂农收入显著增长。
三、生态构建:政策、技术与产业的协同路径
1. 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
《意见》明确提出“加大人工智能领域金融和财政支持力度”,并将蜂业纳入农业数智化转型重点领域。建议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采用智能蜂箱、无人机等设备的蜂农给予30%-50%的购置补贴;对开展AI技术研发的企业,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例如,临翔区通过“政府+运营商+蜂农”的三方合作模式,由政府补贴50%设备采购成本,运营商提供数据服务,蜂农承担剩余费用,实现了技术应用的可持续推广。
2. 人才培养与技术培训
针对蜂农数字化技能不足的问题,需构建“高校+企业+合作社”的人才培育体系。广东海洋大学“云蜂筑梦”团队通过举办线下培训班和开发“慧养蜂”小程序,向蜂农传授智能蜂箱操作、数据解读等技能,累计培训500余人次,使蜂农自主管理能力提升60%。同时,应将蜂业AI技术纳入职业农民培训课程,依托农业农村部门开展“AI养蜂师”认证,培育新型职业蜂农。
3.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鼓励科研机构与蜂业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例如,央视网智选平台推出的“智慧蜂业关键技术体系”,整合了机器视觉、红外检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已在全国10多个省市推广,服务超10万群蜜蜂,实现蜂场管理效率提升40% 。建议建立国家蜂业大数据中心,汇聚全国蜂群、蜜源、市场等数据,通过AI模型预测蜜源分布趋势、市场价格波动,为产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四、挑战与突破:从试点示范到全面普及
1. 技术成本与收益平衡
当前智能蜂箱单价约3000-5000元,无人机设备更是高达数十万元,小规模蜂农难以承受。需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硬件成本,同时探索“设备租赁+数据服务”的商业模式。例如,临翔区采用“共享蜂箱”模式,蜂农按使用时长付费,既降低了初始投入,又保证了设备利用率。
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蜂业数据涉及蜜源分布、养殖技术等商业机密,需构建分级分类的数据治理体系。建议采用联邦学习技术,在保证数据不出本地的前提下,实现跨区域数据协同分析。同时,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明确蜂农、企业、平台的数据权益边界,防止数据滥用 。
3. 标准体系与国际合作
加快制定智能蜂箱、无人机巡检等领域的国家标准,推动与国际标准接轨。例如,借鉴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对农业AI的合规要求,建立蜂业AI伦理审查机制,确保技术应用的透明性和可解释性。同时,依托“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平台,输出中国蜂业AI技术和标准,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蜂业现代化水平,实现互利共赢。
五、未来展望:从“甜蜜事业”到“智慧产业”
国务院《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人工智能与蜂业的融合进入全面深化阶段。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生态构建”的三维驱动,蜂业正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预计到2030年,全国蜂业AI应用普及率将超60%,蜂蜜产量提升30%以上,优质蜂产品占比达到50% 。这一进程不仅关乎蜂农的收入增长,更关系到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蜜蜂授粉每年为全球农业贡献超2000亿美元价值,AI技术的应用将使这一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更精准的发挥。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蜂业不仅是技术应用的受益者,更应成为智慧农业的引领者。通过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发展蜂业数字孪生系统、探索蜂群行为预测模型,中国有望在全球蜂业智能化领域形成技术高地,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正如临翔区蜂农俸彪所说:“AI让小蜜蜂变成了会说话的‘数字精灵’,我们的甜蜜事业正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附: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中国政府网 2025年08月26日 17:11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