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治面部痤疮法
最快4剂治愈
痤疮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青少年,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很大,但青春期后往往能自然减轻或痊愈。临床表现以好发于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
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进入青春期后人体内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迅速升高,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同时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造成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毛囊中多种微生物尤其是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分解皮脂生成游离脂肪酸,同时趋化炎症细胞和介质,最终诱导并加重炎症反应。
粉刺属肺,为血热郁滞不散。
清热滋阴,凉血活血。
黄芩清肺饮。
川芎9克,当归6克,赤芍9克,生地9克,葛根9克,花粉9克,红花6克,黄芩9克,薄荷1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亦可制成冲剂,当茶频饮。
患 xx ,面颊有黑头粉刺,散在红晕,帽针头大之丘疹,且有油性栓子。服上方40剂而愈。
另一患者面部丘疹、色沉、粉刺,皮损广泛存在,服用“黄芩清肺饮”冲剂,治疗三个月而愈。
按:痤疮多发生于青年男女,与内分泌有密切关系。往往数剂药物难以奏效。欲求治愈,服药需得坚持为宜。饮亦须注意禁忌。
(河北杨大猷)
血热风胜。
凉血疏风。
犀角地黄汤合泻心汤加减。
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3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黄连10克(冲),黄芩10克,桑叶10克,蝉衣10克(去头足),当归尾6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李 xx ,女,25岁,演员。于1980年3月门诊。
面部红疹奇痒,此起彼伏,持续不断,搔破后灼痛不堪。食辛辣酒醋等立见加剧;赴海南岛演出则病情加重;到北京后则不药自愈;逢夏天酷热则发作厉害;至冬季寒冷则自行消失。六年缠绵,百药罔效。
检查:皮疹紫红,突起触手,压不褪色。大如绿豆,小如米粒,边缘清晰,独见面脸,诊为面部痤疮。舌红苔黄薄,脉弦数。投上方2剂疹伏面爽,续进2剂,随访未见复发。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血,其华在面。患者平时嗜食辛辣,导致血热风胜,脉络受阻,风热相搏,上干于面,而成丘疹。所以偶啖辛辣则助热化火而病势增剧;南方地热和夏令火炎,阳气外浮,同气相求故病进;北方地凉及冬令水寒,阳气内藏,不与邪搏故病退。以及人与自然整体统一之故也。方用水牛角、生地清心凉血;芩、连、丹皮泻火解毒;桑叶、蝉衣疏风通络;归尾,赤芍活血祛瘀。宗古人“治风先治血、血活风自灭”之意。合诸药为凉血解毒,活血疏风,故病得愈。此方对于“荨麻疹”与“过敏性皮炎”等只要病机相同者,用之亦能收到一定的疗效。
(浙江刘云龙)
脾胃积热,熏蒸于肺,日久痰瘀积聚成疮。
凉血清热,消痰软坚。
加味化瘀消坚汤。
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公英15克,蚤休9克,夏枯草9克,昆布9克,海藻9克,炒三棱9克,炒莪术9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刘 xx ,男,21岁。于1973年1月20日初诊。患者近3年来面部出现甚多痤疮,开始为黑头粉刺,面部油多发亮,继之形成脓疱及囊肿,痒痛相兼。排出脓液后形成疤痕疙瘩。缠绵不断,屡治不效。
面部除密集之黑头粉刺外,散在脓疱、囊肿,部分成萎缩性疤痕,另见颌部多处疤痕疙瘩,皮脂溢出明显。颈部,前胸,后背亦见多处相同损害。脉象弦滑,舌质红绛。临床诊断为囊肿性座疮。余诊后即投以“加味化瘀消坚汤”。前后数诊,共服药21剂,痤疮之症渐趋轻微,囊肿转平,已不起脓疱。其后以上方略作变化,改作丸剂,以便携带而坚持服用,其方为:生地60克丹参60克赤芍60克昆布30克海藻30克炒莪术60克公英60克蚤休60克夏枯草60克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服9克,每日服2次。
服药近3个月,囊肿性痤疮之症明显改善,面容大致趋平。
(北京朱仁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