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蜂疗蜡疗培训

中脘穴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1-12-27   来源:本站   访问量:3423
  中脘穴,位于胸腹前正中部,属任脉之一。 

中脘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也是交会穴,是任脉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穴名的“中”即中间,脘即胃脘,空腔也;此穴当胃小弯,即胃脘之中部处,不仅是位于人体前部的正中线上,而且相对于上脘穴、下脘穴二穴为中也,故名中脘。 

1 定位及取穴

  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胸剑联合部中点下4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胸剑联合部)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即如图1所示胸骨体下缘(胸剑联合部)两点中央和肚脐连接线为8寸,取一半即可。

 2 穴位解剖 

  中脘穴在前正中线,腹白线上,有腹壁上动、静脉;穴位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漠、腹膜外脂肪、壁復膜。浅层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部为胃幽门部;深层有第七、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3 中脘穴功用与主治 

  穴位功用:此穴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又系手太阴、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交会穴之所,《针灸大成》曰: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可用治一切脏腑中的腑病(胃、胆、心包、脑、三焦、胰腺、大小肠),尤以胃脘部的疾患为特治,有疏利中焦气机、补中气、调理中气之效。 

主治范畴: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痢,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征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等病症。

   4 常用配伍

  配百会穴、足三里穴、神门穴、三阴交穴治失眠、脏躁;
配膻中穴、天突穴、丰隆穴治哮喘痰咳;
配梁丘穴、下巨虚穴、天枢穴治泻痢、急性胃肠炎;
配肝腧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公孙穴治疗胁痛、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配上脘穴、梁门穴治胆囊炎、胆道蛔虫症;
配阳池穴、胞门、子宫穴,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
配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气虚,体倦无力,中气下陷等症;
配天枢、足三里、内庭,治霍乱吐泻;
配气海、关元穴、血海穴,益气摄血的作用,主治脾不统血的便血,呕血,脘腹胀痛。
配足三里、三阴交、蠡沟穴,有调和胃气,升提脾气,去湿化浊的作用,主治胃痛,泄泻,黄疸,四肢无力。
配脾腧、天枢、三焦腧、大肠腧、足三里、三阴交,治久痢。配大陵、劳宫、足三里、然谷、太溪,治黄疸。
中脘配胃腧穴,属腧募配穴法,有调中和胃,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呃逆。
配内关穴,属募络穴配穴法,治呕吐、脘痞胀痛。
配梁丘穴,属募郄配穴法,治急性胃脘痛。配阴陵泉穴,为合募配穴法,有疏理气机,通络止痛作用,治疗胁肋疼痛;
配气海、关元穴,属本经配穴法,调理气血,通任补虚,治疗气血亏虚,形瘦体弱;
配太冲、合谷穴,属原募配穴法,属开源通络,通四关,疏经理气,治疗头痛,关节痛等症;配太溪、太白穴,属输募配穴法,有补肾健脾,益气填精作用,治疗脾肾亏虚,腰膝酸软等症。

   5 类症举例 

  5.1 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至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多指中脘与下脘、少腹等部位的疼痛。多种原因导致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可引起腹痛。文献中的“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环脐而痛”“绕脐痛”等,均属本病范畴。腹部有六腑所居之处,有肝、胆、脾、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诸多脏腑,足三阴、足少阳、手阳明、足阳明、冲、任、带等诸多经脉循行此处,因此,腹痛的病因病机也比较复杂, 外邪入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跌扑损伤均可致痛,以及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等原因,可引起腹部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而发生腹痛。腹痛的治疗以“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蜂针治疗腹痛以通调腑气,缓急止痛为法,以中脘、下脘、关元、天枢、足三里、太冲为主穴,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健运中州,调理气机,是为主穴;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合穴,合治内腑,“肚腹三里留”;下脘位于上腹部,关元、天枢位于下腹部又分属小肠、大肠募穴,三穴为局部选穴,可通调腹部之腑气;太冲为肝经原穴,疏肝而通调气机,通则不痛。

   5.2 胃癌 

胃癌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癌肿之一。中医学中多见“噎膈”“反胃”“症瘕”“积聚”“伏梁”“心腹痞”“胃脘痛”等病名记载。《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说: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素问,腹中论》说:“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难经,五十六难-论五脏积病》又说:“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臀,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胃癌的发病应是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致胃失和降,脾胃运化无权,气滞、痰湿、瘀血蕴结于胃而导致发病。临床多以脘部饱胀或疼痛、纳呆、吞酸嘈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甚或呕血、消瘦、黑便、脘部积块为表现。诊治时应辨清证候虚实缓急,标本兼顾,扶正祛邪结合,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此病多为虚实挟杂之症,有肿块是血瘀气滞之实证,而癌证所致脾胃亏虚,气血不足又为虚证,治疗以健脾和胃、理气化痰、散结止痛为方法,选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丰隆、太冲为主穴。胃之募穴中脘与下合穴足三里相配,健脾和胃,理气化痰;内关、公孙是八脉交会穴相配,宽胸理气、开郁止痛;太冲为肝经腧穴、原穴,可疏肝降逆气;胃之络穴丰隆,擅长祛湿化痰,此病的蜂针治疗,可采用丛集式的蜂针法,在一穴用3〜10只蜂不等。

   5.3 失眠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轻者难以人睡,或多梦容易惊醒,醒后不能再睡;重者彻夜不得眠等。其主要原因多为思虑劳倦, 内伤心脾;或因房劳伤肾,心肾不交;或因情志抑郁,心神不宁;或因饮食不节,脾胃不和。《素问,逆调论》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张氏医通,不得卧》中有“脉滑数有力不得眠者,中有宿食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临床上因脾胃不和导致的失眠并不少见,通常用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为原则方法选取穴位治疗,以中脘、安眠、神门、内关、脾腧、胃腧、三阴交为穴。中脘穴为上、中、下三焦之枢纽,蜂刺中脘穴可通调三焦气机,达气血调和之目的,阴阳调和,使神安心静;神门、内关可清泻心火,与安眠、三阴交穴搭配镇静安神助眠;脾腧、胃腧为脾脏与胃腑的经气转注输入之所,可调理脾气、和胃降逆。   



蜂疗蜡疗名家更多 >>
寻医问药更多 >>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