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蜂疗蜡疗培训

蜂针导致晕针超敏反应的探讨

时间:2011-12-15   来源:本站   访问量:529
  蜂针晕针是指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其临床表现为:轻度时头昏目眩、恶心欲呕,重度时则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大汗淋漓,甚至出现唇甲青紫、四肢发冷、血压下降、不省人事、脉微欲绝等症状。

  一、蜂针的临床运用

  临床上,蜂针及其蜂毒成分对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头痛、肢体麻木、面神经麻痹)、血液系统疾病(高血脂)、运动系统疾病(如风湿、类风湿、 肩周炎、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等)和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对风湿及类风湿的治疗最为广泛,还具有抗辐射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近年来蜂针疗法随着蜂毒研究的深入及推广,已慢慢广为人知,但每年国内外蜂毒过敏或被蜂蜇致死的事件时有所闻,所以蜂针引起的晕针和过敏反应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二、蜂针晕针的机理

  生理学的实验证明,疼痛、视觉、听觉、神经紧张、恐惧及饥饿等刺激均可产生情绪反应,而情绪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现象,随着情绪活动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称为情绪的生理反应。

  当环境或机体出现某种变化时,刺激了相应的感受细胞,感受细胞即将刺激转变为生物电信号,再将信息传到中枢神经,经分析处理后,再传到机体各效应器细胞,引起植物性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内分泌功能的变化。植物性神经功能因为剌激强度、持续时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也因个体有所差异,有时为交感神经活动的亢进如心率加快、血压上升、脸色苍白、出汗、呼吸加深加快等;有时为副交感神经的亢进如心跳减慢、气促、头昏、恶心欲呕等。

  现代病理生理学认为晕针本质是属于反射性晕厥中常见的血管迷走性晕厥,与短暂性脑供血障碍有关,其中个体自主神经协调性差是晕针发生的基础,针刺疼痛刺激及心理过度紧张是其出现的诱因。当针感为良性效应时,针感通过神经传导到大脑,对大脑皮层和丘脑下部是良性刺激,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不受大脑的影响。但如果伴随心理过度紧张,则针感变为恶性效应,导制自主神经协调功能混乱,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管扩张、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身体自我调节失控,从而短暂性脑供血不足。在临床上蜂针治疗时,若病人出现头晕、恶心、目眩、心悸,接着产生肢体冰凉、出汗、面色苍白或蜡黄即是晕针现象,要冷静快速处理。

  三、蜂针晕针的原因

  1.体质因素:体质虚弱、劳累、空腹或饥饿状态下神经功能不稳定、脑血流量减少容易发生晕针。有文献报道,间隔一定时间后用蜂针治疗易出现过敏现象的人多为体弱多病、心肺功能不佳的50岁以上的患者。可见晕针的产生因个体差异有很大的不同。

  临床上,我们在蜂蜇治疗前应先详细询问病人的基本生理状态。例如是否已进食超过半小时以上、最近的睡眠状态是否良好或者是否舟车劳顿,女性在非常疲惫的状况下一定要询问是否为月经期等。也要检测一下病人的血压、了解患者的生理状况、询问是否有高血压及心肺功能的疾病等。再者病患若11点过后就诊,也要考虑接近中午时早餐几乎消耗代谢完毕,病患的血糖处于相对低的状态下,身体容易受蜂毒刺激引起晕针或过敏反应。所以在蜂针前,多加询问病人的生理状态及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是预防蜂针晕针的最安全的做法,也是建立好医病关系的必要守则。

  2、病患体位因素:站位或坐位蜇蜂针时,由于体位的重力作用,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收缩压下降,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因而晕针发生率远远超过卧位。卧位可使机体处于相对较平静的状态,全身肌肉放松,身体舒适,患者情绪也较稳定。所以不管是蜂针治疗或穴位注射药剂等,对于可能会晕针的患者我们应该尽可能安排病患采用卧位治疗来降低晕针的可能性。

  3、蜂针治疗的时间:蜂毒属于大分子蛋白,身体对外来的蛋白会起抗体抗原反应,但反应的强弱则因个体有很大的差异性,一般而言约20天左右进入过敏反应高峰期,依照李万瑶教授《蜂针规律性探讨》一文及临床上的运用,我们在高峰期前期大多施以蜂针一针,以散刺为主,且尽量不留针,主要预防蜂毒对病患的刺激太大。同时要观察高峰期前后1~3次病患针刺后身体的变化,是局部的反应红肿或是全身过敏反应,要详细评估后,经过了高峰期再拟订下一步的治疗计划。准确掌握蜂针治疗的规律性及严守准则,才能将蜂针的风险降低,避免病患出现晕针或超级过敏反应。

  4、蜂针针刺的手法:一般蜂针治疗手法有直刺、散刺、点刺、减毒针刺法及留针不留针等。一般第一次蜂针,或接受蜂针的前10次左右,采用直刺不留针、快速出针或散刺不留针等方式,观察其身体反应,若反应小就可持续治疗,若反应大就需重拟治疗方案──是否用减毒针刺法。临床经验散剌不留针的治疗手法病人的接受度较高,晕针过敏的现象也较少见。

  5、病患是否有服用蜂产品:服用蜂王浆将有利于身体对蜂毒的代谢,临床上接受蜂针治疗较年老体衰的病患,建议要同时服用王浆以增强自体免疫能力,加快对蜂毒的代谢,使身体机能起治疗的作用,也会减少晕针过敏产生。

  四、典型临床病例

  1.病患李某,39岁,女性,在中午12点左右,取站位分别在双肾俞穴点刺一针两点及坐位单肩井直刺一针且留针,蜂蜇完病人并无不适,但半小时后,病患感头昏眼花、脸色苍白、手脚冰冷、头出冷汗、下腹疼痛难忍,身体蜂针留针处局部红肿、起皮疹,出现明显晕针现象。马上就近让病患喝下大量的糖蜜水并平躺休息,经过一小时睡眠病患晕针现象消失。数天后,病患自述肿胀持续扩大且伴随剧烈瘙痒。究其因,病患自述刚由外地出差返回,前晚睡眠不佳,且实施蜂针治疗时接近中午,血糖低下,在生理状态不适合的情况下蜇了两针且留针(之前病患的治疗方式都是一针点刺不留针)于是产生晕针现象。但病患自晕针后,自述身体新陈代谢率似乎有提高,体重于一个半月内下降约五公斤。是否是因为晕针后蜂毒刺激改变了全身的免疫功能的调节,促进新陈代谢率的升高所引起的变化,可作为蜂针疗法是否可以用于减肥做进一步的探讨。

  2,病患田某,34岁,因肩颈酸痛接受蜂针治疗,每次都是散剌两点不留针,但此次采坐位。蜂针后半小时内全身似有起小疹过敏反应,又进行小针刀治疗,治疗后疹瘙痒感加重,紧急让病患服用扑尔敏两片,并及时吃果糖以提高血糖。究其因,病患于11 点30分左右来就诊,血糖低下,又正值月经期,身体血虚,再加上蜂疗后小针刀治疗,让身体刺激太大,使得蜂毒无法顺利从体内代谢出去,于是发生晕针过敏反应。根据以上观察的反应,患者是属于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反应,蜂针30分钟内就有全身特异性皮炎,出现荨麻疹、瘙痒等现象。

  3,患者伍某,42岁,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接受蜂针治疗,患者在两年前曾来接受过蜂针治疗,当时每次可针20多针。此次再来就诊时要求多针,虽然我们给她针两针直剌,但其强烈要求多针,当第三针后约3分钟患者则呼之不应、面色苍白、口唇发绀。于是我们立即拔针,让病人平卧,指压人中,艾灸百会、足三里,并补充大量的糖水,约一小时后患者完全恢复正常。究其因,病人刚刚进行过眼部手术不足一周,且患有肺心病,本身体质较为虚弱,在采取坐位快速直刺蜂针治疗且加针的状态下,身体无法抵抗大量的蜂毒,有晕针及全身过敏的超过敏反应出现。因此,蜂疗前一定要多方面考虑及询问病患的生理状态,更要翔实记录每次的针量、手法及治疗时间,也要多询问病人上次接受蜂针治疗后回去的反应,作为下次针刺的参考,尤其对蜂针禁忌症的患者一定要避免。 

   广州中医药大学 李珊芸 李万瑶 孙悦榕   (3-10-1039)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