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蜂疗蜡疗培训

膻中穴的应用

时间:2011-08-29   来源:本站   访问量:301
  膻中是奇经八脉中任脉的经穴,位于人体胸部。别名“亶中”、“胸堂”、“元见”、“元儿”、“上气海”等。膻中为心包络经气聚集之处,属于心包经的募穴;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会穴;又是宗气聚会之处,八会穴之一的气会穴。《灵枢.海论》篇曰:“膻中者,为气之海”。所谓人有四海,即脑为髓之海,膻中为气之海,胃为水谷之海,冲为血海,可见膻中穴为人体的重要穴位之一。《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膻”,指胸腔,穴居其中;“膻”,羊臊气或羊腹内的膏脂也,意指穴内气血为吸热后的热燥之气, 如羊肉带有腥臊气味一般;“中”,与外相对,指穴内,故名。膻中既为穴名,又可泛指胸中之意,胸腔内为“心包”所在处。膻中穴居于胸膜之中,心包膜所在之处,为心之外围,代心行令,代心受邪。 《灵枢.根结》篇:“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所以膻中穴使用非常广泛。

   1 定位取穴

  膻中穴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女子因乳房乳头有变异,故应以胸骨中线平第4肋间隙处定位为准。

  清-徐灵胎《难经经释》云:“三焦外,谓在焦膜之外;两乳内,谓两乳之中,任脉之所过,即膻中也”。《甲乙经》云:“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中,任脉气所发,仰而取之”。

  2 穴位解剖

  膻中穴在胸骨体上。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骨体,胸骨体下为心包膜、心、大血管。主要布有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前穿支。

  3 功用

  宽胸理气,活血止痛,除痹通络,止咳平喘,生津增液。

  膻中穴为理气的要穴。本穴为气会,肺主气,司呼吸,且穴位近于胸部,可理气宽胸,故为治疗呼吸系统病症的常用穴。穴受刺激使经络通利,气血调和,气机调畅。《行针指要歌》说:“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可见膻中穴是调气理气的功效强。现代研究表明,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等作用,以对各类气病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

  4 主治病症

  膻中穴的主治病症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咳嗽、调理胖瘦、呃逆、噎嗝、乳腺炎、缺乳症、肋间神经痛、咳喘病等。

  古代针灸医家对膻中穴的主治病症论述较多,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曰:“治肺气咳嗽,上喘唾脓,不得下食,胸中如窒;疗膈气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少”。《针灸聚英》说:“上气短气,咳逆,噎气,喉鸣喘嗽,心胸痛,风痛,肺痈,唾脓”。胜玉歌:“噎气吞酸食不投,膻中七壮除膈热”。可见古代医家非常重视膻中穴的主治疾病。

  该穴位居胸腺的部位,位属中焦,脉络与胸腺相通,可参加机体的细胞免疫,常可主治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证及其他疾患。

  5 配穴方案

  胸痛用膻中穴配少海与内关;
  腹痛配合梁丘与足三里;
  乳腺炎可配合用乳根、外关穴;
  产后乳少 者可配用少泽穴;
  咳喘病配合尺泽与中府,有痰时 加用丰隆穴;
  胁肋痛配合阳陵泉、支沟穴。

   历代医家对该穴的治疗配穴体会颇多,《千金方》记载:“膻中、天井主胸心痛;缺盆、膻中、巨阙主咳嗽;膻中、华盖主短气不得息、不能言”。《针灸大成》说:“膻中、少泽、大陵治胸前两乳红肿痛”。行针指要歌说:“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百症赋:“膈疼饮蓄难禁,膻中、巨阙便针……天突、膻中医喘嗽”等。

  6 注意事项

  该穴位于胸中,故此蜂针后的反应也较大,对初期接受蜂针的患者,即非常怕痛者,应谨慎使用此穴,否则容易造成晕眩,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严重的心脏病患者蜂针禁用。明.汪机《针灸问对》曰:“心为一身之主,至贵不可犯,膻中、鸠尾、巨阙,心之宫城也。……夫针三穴,犯真心,死不可救”。可见,有些古代医家对该穴一般只灸不针。这主要是因为该穴近于心脏,过去采用的针体粗大,刺激过当,耗散心气,易造成伤害。蜂针刺激表浅,但后蜂毒作用强大,而且后劲也大,故此不应麻痹,初期最好用点刺与散刺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 李万瑶 张坚恒 李易崇    (2-07-1227)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