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蜂疗交流

蜂毒的研究新进展

时间:2018-12-08   来源:本站   访问量:336

   张红梅,姜璐璐,霍建丽,田垒,孔毅  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摘要:蜂毒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本文重点阐述了蜂毒组分、蜂毒的抗炎镇痛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蜂毒,药理活性,临床应用

  蜂毒(bee venom,BV)治疗疾病在国内外已有悠久历史,它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和生物学活性。蜂毒是工蜂毒腺分泌出来的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透明毒液,贮存在毒囊中,螫刺时由螫针排出。本文就蜂毒的抗炎镇痛、抗肿瘤、溶血作用等药理活性,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1 蜂毒的主要组分

  蜂毒中主要含有蛋白质多肽类、酶类、生物胺类和其他物质(见表1)。其中蜂毒肽是主要组分, 由26个氨基酸组成,可增强磷脂酶A2活性,抗肿瘤活性,抗炎和抗关节炎作用;蜂毒明肽,10个氨基酸组成,抑制Ca²ˉ激活性钾通道,抗肿瘤活性,抗炎;MCD肽,22个氨基酸,抗炎和镇痛,组胺释放(小剂量),抑制组胺释放(高剂量),抗过敏应变效应;安度拉平(Adolapn),抑制磷脂酶A2和环氧化酶的活性,抗炎和镇痛作用;磷脂酶 A2,抗肿瘤活性,炎症效应;透明质酸酶,选择性作用于局部组织,增加毛细管通透性,引起免疫应答和促进蜂毒其他组分在组织内的扩散和渗透。

   表1  蜂毒的主要成分
      分类    组分                分子量      含量(%干毒)
     多肽类: 蜂毒肽(Melittin)       2840 40-60
     蜂毒明肽(Apamin)          2035 2-3
     肥大细胞脱粒肽(MCD肽)      2588 2-3
     安度拉平(Adolapin)        11500 1
     蛋白酶抑制因子           9000 <0.8
     Minimine              6000 2-3 
     组胺肽(Procamine)A,B       600 1.4
     镇静肽(亦称赛卡品,Secarpin)   3000 0.5
     四品肽(亦称托肽品,Tertiapin)   2500 0.1
     蜂毒溶血肽F                 0.01
     Cardiopep                    <0.7
     酶类:   磷脂酶A2              19000 10-12
     透明质酸酶             41000 1-2
     葡萄糖苷酶             17000 0.6
     酸性磷酸酶             49000 2.8
    生物胺类:组胺                30714 1.5
     多巴胺               18964 0.13-1
     去甲肾上腺素            16918 0.1-0.7
    其它:   碳水化合物              30714 1.5
     γ-氨基丁酸             18964 0.13-1
     β-氨基丁酸169180.1-0.7



  2  蜂毒的药理活性

  蜂毒中有一半以上组分属于多肽,有肽类宝库之称。蜂毒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炎镇痛作用、抗肿瘤作用、对血液循环作用、对神经系统作用、抗菌作用、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对消化系统作用、对内分泌系统作用、对免疫系统作用、抗辐射作用、抗HIV等抗病毒作用、致畸致突变作用,等等。本文重点综述了抗炎镇痛作用、抗肿瘤作用和对血液循环作用。
  

2.1 抗炎镇痛作用
  

蜂毒中的单体多肽是抗炎的主要成分,它具有类激素样的作用,但无激素的不良反应,全蜂毒、溶血毒多肽、神经毒多肽、MCD-多肽均能刺激垂体-肾上腺系统使皮质激素释放增加而产生抗炎作用。溶血毒多肽还能抑制白细胞的移行,从而抑制了局部炎症反应。MCD-多肽小剂量皮下注射可致炎性反应,而剂量增加对大鼠关节内注射松节油引起的足肿胀有抑制作用,其作用强度比同等剂量的氢化可的松的抗炎作用强100倍。蜂毒含有的蜂毒明肽、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具有直接抑制炎症作用。

  蜂毒镇痛作用特别显著,尤其是对慢性疼痛更为有效。蜂毒肽对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抑制作用是吲哚美辛的70倍,故有较好的镇痛抗炎作用,镇痛强度为吗啡的40%,是安替比林的68倍,镇痛作用的持续时间亦较长,但无水杨酸类对消化道的刺激和甾体类的免疫抑制作用。另外,安度拉平(Adolapin)是20世纪80年代从蜂毒中分离出的一种抗炎镇痛多肽,对后足角叉菜胶水肿和前列腺素E水肿有强力抗炎作用,其对脑前列腺类合成酶的抑制作用约为消炎痛的70倍,这种抑制作用是产生抗炎作用的基本机制。蜂毒中的各组分皮下注射后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有所不同,具体见表2。

       


      


    

  
  3  对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

  研究表明,蜂毒有降低血液粘度,降低红细胞聚集,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预防血拴形成和活血化瘀功能。蜂毒的溶血作用是由于蜂毒中的蜂毒肽和磷酯酶A2具有增强血红细胞壁的渗透能力,导致细胞内的胶体大量渗出,细胞内渗透压降低,使细胞裂解产生胶体渗出性溶血。在治疗剂量时,对人体极少引起溶血反应,在较大剂量时,在体内外都能使血液凝固时间明显延长,表明蜂毒具有活血化淤的治疗作用。有关研究证明:小剂量蜂毒可抑制二磷酸腺苷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增强解聚作用,并指出利用小剂量蜂毒的降低凝血和降聚作用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前状态。徐彭等实验表明,蜂毒能明显增加兔红细胞膜的流动性,显著降低兔血浆粘度,加快红细胞的电泳速度,提示其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3  蜂毒的临床应用

  3.1 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临床难治疗的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而长期应用非甾体类药物配合甾体类药物会引起胃肠溃疡、肾脏受损等一系列副作用。蜂毒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起效快,疗效可靠,耐受性好等特点。蜂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制可能是抑制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活性和抑制膜损伤体(MAC)。蜂毒中的多肽具有抗炎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白细胞移行,抑制前列腺素E2的合成,并能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蜂疗法在类风湿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镇痛消炎,消肿,改善微循环,改善病变关节的寒冷,晨僵,使部分僵硬的关节恢复其活动角度,并能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且有协同治疗作用,能改善患者的体质,改善部分生化指标。据严序炳报道,应用蜂毒注射液治疗86例风湿性和类风湿关节炎,一个月为一个疗程,经一个疗程治疗后,临床显效18例,有效49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77.9%。蜂毒注射液小剂量穴位注射治疗痹证61例,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18例,风湿性关节炎16例,退行性骨关节病8例,背肌筋膜炎6例,强直性脊椎炎4例,肩周炎4例,梨状肌综合征5例。临床治愈9例(14.75%),好转46例(75.41%),无效6例(9.84%),总有效率90.16%。


  3.2  抗肿瘤、抗病毒

  蜂毒肽具有抗肿瘤的作用,Winder等将携带有蜂毒肽两种前体的基因导入人膀胱癌衍生细胞系中,再克隆到无胸腺小鼠中。结果表明,蜂毒肽表达使克隆的致癌性降低或完全丧失。因此以载体介导的方法将蜂毒肽基因释放入肿瘤细胞,对癌症的基因治疗是有效的。Wachinger等报告了蜂毒肽在亚中毒剂量时,对HIV-1在急性感染细胞中的复制和基因表达的影响,表明蜂毒肽可以通过抑制HIV-1基因的表达而抑制HIV LTR的细胞相关产物。说明蜂毒肽可以应用于抗爱滋病的研究治疗中。相对抗生素,抗菌肽具有抗菌谱广、低浓度下发挥作用、不易使微生物产生抗性,以及可以合成不同于自然肽的类似物等优势,而蜂毒肽作为抗菌肽的一种,很可能成为新一代抗生素的理想候选者。蜂毒注射液能稳定瘤体,抑制肿瘤生长,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其癌灶缓解率为2.86%,疾病控制率为40.00%;联合治疗组的癌灶缓解率为20.00%,疾病控制率为63.33%,提示蜂毒注射液与化疗合用具有协同增效的趋势。据李荣农报道,用蜂毒治疗由一种亲神经病毒所致的带状疱疹35例,按穴位注射蜂毒注射液4-6ml,结果34例痊愈,治愈率达97%。


  3.3  治疗高血压

  蜂毒中的磷酯酶A2具有降压作用,蜂毒可治疗症状性高血压和高血压病。另外蜂毒对于更年期症状性高血压有良好的疗效。此外,蜂毒对治疗神经痛,银屑病,支气管哮喘,心血管系统疾病,白塞病,抗辐射等其它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4  结语

  蜂毒除具有治疗作用外,还有不少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可以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降低其毒性。就目前来说,应进一步提高分离纯化技术,得到单一组分,应用于体内及临床实验。


  参考文献:(略)

  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 中国,南宁 2007年

  作者简介:张红梅,女,1982年生,江苏常州人,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硕士,主要从事天然活性多肽研究。

  通讯作者:孔毅,男,1968年生,河南夏邑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药品的研究与开发。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