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以天山黑蚂蚁、新疆棉黄芪及蜂巢脾提取物等组方制成的天蚁芪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的效果。
方法:对37 例不同类型的乙型肝炎患者使用天蚁芪颗粒治疗,并随机设立以传统方法治疗相同病例的对照组,观察其症状、体征及实验结果的变化情况。
结果:1月后急性乙肝患者恢复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5%、60%, 3月后慢性肝炎分别为81.8%、55.0%, 肝炎后肝硬化分别为50.0%、10.0%。
结论:治疗组在症状、体征和肝功能等的恢复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0.01间。
关键词 天蚁芪颗粒 治疗 乙型肝炎
根据近年来很多学者对黄芪、蚂蚁及蜂巢脾的药理、临床上的研究, 均认为是一类具调节免疫、保肝、护肝、解毒、抗炎的好药。本院自1993年起, 与伊犁天马制药厂合作, 将该组方制成颗粒(冲剂)用于临床, 取得较好效果。为确认其作用, 从1999年6月~2000年12月, 对其设立对照组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组方
取天山大黑蚂蚁15%, 黄芪煎膏15%,蜂巢脾膏15%, 其他中草药提取物5%, 调味剂50%。每袋10g装,含生药:蚂蚁3g,生黄芪3g, 蜂巢脾2g, 其他中草药2g。
1 .2 病例选择与分组
全部病例符合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北京)诊断标准。随机抽样选择急性肝炎20例, 慢性肝炎11例, 肝硬化6例。并与同期相等数量病人作为对照组。
1 .3 实验方法
(1)治疗组给天蚁芪冲剂1 袋, 1 日3次口服, 同时给予一般常规治疗;
(2)对照组给予传统保肝疗法, 使用肝太乐、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病重者给予一般支持疗法;
(3)急性肝炎1个月为1个疗程, 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3 个月为1个疗程;
(4)各组分别于用药后第1~7天, 观察药物作用与副作用, 病人主要症状、体征变化, 填写统一制定的表格;
(5)再分别于用药后第1、2、3、4周, 第1、2、3月观察主要症状体征、肝功能变化;
(6)分别以治疗前后及第1、2、3 个月及半年观察其病毒标志物变化。
表1 天蚁芪颗粒对急性乙肝治疗情况
分组 例数症状消失体征消失肝功2 周天(x SD) 天(x SD)复常数 %
治疗组 205.4 2.7 21.2 10.1 1785
对照组 207.5 3.6 29.7 14.7 1260
P值 <0.05<0.05 <0.05
表2 天蚁芪颗粒对慢性乙肝的治疗情况
分组 病例 症状好转% 体征改善% 肝功复常%
治疗组 1111100 98 1.81 98 1.81
对照组 201260945.001155.00
P值<0.01<0.01<0.01
表3 天蚁芪颗粒对肝炎后肝硬化治疗情况
分组 例数症状好转%体征改善%肝功复常A/G正常%
治疗组 66100466.664350
对照组 10440330.005110
P值<0.05<0.05<0.05
2 结 果
2.1 天蚁芪颗粒对急性肝炎症状、体征、肝功能的影响见表1(症状、体征消失天数xSD)。
2.2 天蚁芪颗粒对慢性肝炎症状、体征、对肝功改善情况见表2。
2.3 天蚁芪颗粒对肝炎后肝硬化治疗效果见表3。
2.4 天蚁芪颗粒对各型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影响见表4 。
表4 天蚁芪颗粒对各型乙肝病毒标志物影响情况
分组例数急性肝炎阴转慢性肝炎阴转肝硬化阴转
HBsAg % HBeAg % 抗HBs阳 % HBsAg % HBeAg% 抗HBs 阳 % HBsAg % HBeAg % 抗HBs 阳 %
治疗组3718/20 90 18/2090 2 10.0 3/1127 7/11 63.6 0/11 9 0 0 2/6330 0
对照组5011/2255 12/2060 1 5.1 0/20 01/205.0 0/20 0 0 0 0 00 0
P 值<0.01 <0.05 <0.01 <0.05<0.
3 讨 论
很多研究表明, 黄芪具有黄芪皂甲、黄芪多糖及其他衍生物, 具有一定保肝作用, 有降低转安酶、防止肝脂肪变的作用。可使肝炎病人的总补体(CH5)和分补体(C3)明显升高, 对特异性细胞免疫的转化有明显的转化作用, 可引起淋巴细胞增殖, 对T 细胞经胰酶损伤的E 受体有明显的修复作用。蚂蚁被公认为一种免疫增强及调节剂, 蜂巢脾具有协助清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作用。此组方, 应用于治疗乙型肝炎, 具有一定的保肝、抗病毒和防止肝硬化作用。本组急性乙肝病例临床观察结果表明, 与传统的保肝药物比较, 在对症状、体征缓解、恢复天数分别提前2.1天和8.5 天, 2 周肝功复常率亦高出25%。在治疗慢性乙肝中也有较好的作用, 其缓解症状、改善体征均优于传统药物。在治疗肝硬化方面, 虽然例数较少, 但也初见成效,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 除对于消除症状、减轻体征外, 对白、球蛋白比例恢复, 也有较好的效果。
(2000 年6 月18 日收稿)
新疆中医药 2001 年 第19 卷 第3 期(总第75 期)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