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龚一飞,祖籍福建福州,1926年出生于厦门集美镇。1949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留校任助教兼农业推广干事;1951-1995年在福建农学院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1-1989年任养蜂系(1988年改为蜂学系)系主任;1985年被评为福建省教育先进工作者;1988年被评为福州市劳动模范;1990年被中国养蜂学会评为我国现代五名养蜂家之一,立传入《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养蜂卷》;1992年起获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1996年评为福建省科协先进工作者。曾任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福建省委副主委、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浙江农大动物科学学院客座教授、农业部教材指导委员会畜牧学科组成员、中国养蜂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养蜂学会理事长等职。现任中国养蜂学会首席顾问,福建省养蜂学会名誉会长,福建农林大学蜂疗研究所名誉所长,九三学社福建省委顾问。
与 蜂 结 缘
龚一飞1926年出生于中国著名的侨乡-----福建省,当时的福建福州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龚易图就是他的曾伯祖父。龚一飞的童年就是在祖父的“龚家花园”中,与那些花鸟虫鱼、自然生灵一同度过的。加之龚一飞的父亲龚怀西是生物学教师,对龚一飞的言传身教奠定了其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然而真正让龚一飞走上养蜂、研蜂这条“甜蜜之路”的,还是因为家庭的贫困与时代的洗礼。抗日战争期间,年仅42岁的龚怀西因病去世,家中5个小孩的生活全靠在图书馆做管理员的母亲的微薄薪水支撑,其困顿可想而知。
1944年,尽管龚一飞靠着自己打零工及一些亲朋好友的帮助读完了高中并考取了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园艺系,但因家中的窘迫不得不中途辍学去当了一年的小学教师来补贴家用。再后来肄业期间,龚一飞师从林青教授学习养蜂。由于考虑到协和大学校园坐落在鼓山麓闽江畔,四周蜜源丰富且养蜂投资小、收益快,龚一飞便想到通过养蜂收益来补贴家用。说干就干,龚一飞当即向亲友借钱买了10箱蜂。因担心将蜂群养在学校附近会误伤过往的学生,龚一飞便将蜂群安置在离学校颇远的果园里。每到周末,他便从魁岐乘船过江去管理蜂群,每次都要奔走十余里地。在付出艰辛劳动后,蜂群也给了龚一飞巨大的回报,一季下来总共收获了500多公斤蜂蜜。按时价1公斤蜂蜜可换6公斤大米,500公斤的蜂蜜就换了3000公斤的大米,这一下就解决了龚一飞的学费和一家人的吃饭问题。从此,龚一飞便和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
创办蜂学专业
1949年夏天,龚一飞从福建协和大学毕业。院长甚为赏识他杰出的才干和刻苦的精神,留他在身边当助手,并开设“蜂学”选修课让他作为讲师进行授课。机缘巧合,当时协和大学引进美国留学归来的昆虫学博士赵修复,院长意欲培养龚一飞,让他担任赵博士的助教。龚一飞从此跟随赵博士学习10年,这让他打下了坚实的昆虫学基础。他凭借着渊博的知识基础及丰富的养蜂实践,将蜂学教育课上升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
1961年,农业部决定在全国八个行政区各创办一个大专或中专的养蜂专业,福建农学院受农业部委托,创办华东区二年制养蜂专科,隶属于植保系。龚一飞被聘请出任养蜂教研组主任并主讲养蜂学这门课程。1978年,改革开放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龚一飞多方奔走,建议福建农学院适应我国蜂业发展百废待兴的需要,设立养蜂本科专业。1980年,福建农学院二年制养蜂专业正式改为四年制本科,面向全国招生,龚一飞担任第一任养蜂系系主任。如今养蜂系已经扩展为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成为全国高等院校首个培养蜂学本科人才的基地。
为蜜蜂著书立学
1952年以来,龚一飞在养蜂科研和教学上做了很多工作,包括蜜蜂为农作物授粉、蜂蜜高产技术、蜜蜂病敌害防治技术、蜜蜂生物学、蜜蜂育种新技术等多课题的研究。1982年,在他主持下,中华蜜蜂人工授精技术首次研究成功,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75年他编著的《怎样养蜂》一书,将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在养蜂界溅起了巨大的波澜,先后被印刷6次,发行67万册,对养蜂技术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他受农林部教育局委托主持所编写的我国第一部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养蜂学》,获1977-1981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他受农业部、教育部委托主编的全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养蜂》,前后印刷5次;他参加编写、翻译的著作还有《养蜂手册》、《副业生产手册》、《蜜蜂机具学》及世界养蜂名著《蜂箱与蜜蜂》等。
1984年夏天龚一飞和张其康(福建蜂疗医院副所长)首次考察西双版纳,目睹我国西南原始热带雨林中丰富多彩的蜂种资源,于是起意开始撰写《蜜蜂分类与进化》,此书历时16年得以完成,从蜜蜂分类、品种、进化与起源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大体上阐明了蜜蜂属的来龙去脉、亲缘关系、地理分布,介绍各蜂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抗病敌害性能,并从不同地区饲养的角度评比它们的经济价值。此书能为蜜蜂世界探索者、养蜂生产者、蜜蜂选育种工作者和蜜蜂检疫人员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对2000年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蜜蜂分类与进化》一书作如下评价:“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展现于蜂坛乃至昆虫学界……是多年来难得见到的学术著作珍品,堪称传世之作。”该书获2000年中国养蜂学会优秀专著证书,并获第14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开创中华蜜蜂科研新局面
龚一飞不仅在教研科学上有许多贡献,在学术上也有着不少颇具影响的创见。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根据中蜂独特的适应性,便预言中蜂在华南、西南广大山林地区具有西方蜂种不可取代的地位。历时半世纪,这预言不断被养蜂实践者所证实。他在上世纪70年代发表的《论中蜂》一文,多年来不断为多种专业期刊或论文集所选载。在蜜蜂授粉方面,他首次形象地提出:植物界中从风媒向虫媒演变,正好比动物界中由体外授精向体内授精演变一样,在传种接代的方式上属于突破性的飞跃。他的这种见解,为利用蜜蜂授粉增产充实了理论基础。
龚一飞在国内首次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阐述自然分蜂的内因与外因,达到了新水平。这在指导生产实践上具有广泛的意义。他根据自己在吐鲁番盆地炎暑获得养蜂稳产高产的实践结果,否定了传统认为华南养蜂越夏的难关是由于高温所致的观点,并指出群体的蜜蜂对温度具有惊人的调节能力。华南越夏之所以困难是由于蜜蜂敌害猖獗和局部地区蜜粉源枯竭所造成,完全可以人为饲养管理加以克服。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根据王台发育规律,试验成功除王结合二次选择毁台法,用以解决“流蜜期蜂群出现分蜂热”这个养蜂生产上的致命伤。工作后期,他指导助手和研究生致力于蜜蜂交配生物学、蜜蜂人工授精、蜜蜂精液贮藏、蜜蜂精液漂洗提取等研究,在蜜蜂育种基础技术上作出了新的贡献。
积极参与蜂业学术交流
1982年龚一飞应邀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出席加拿大阿尔伯达省养蜂工作者协会年会。他根据东道主要求,准备了两篇论文,一是《中国养蜂自然条件与蜜蜂品种》,二是《两种亚洲蜂螨的防治》。为增强感性认识,还录制了3部电视录像:《蜂螨的防治》、《蜜蜂王国》中的“中蜂生物学”部分、《中华蜜蜂人工授精》。此外,还带去具有中国特色的小蜂具等。这些论文、录像与实物都引起年会主持者和与会者莫大的兴趣与重视。
1987年龚一飞教授率领中国养蜂学会代表团出席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31届国际养蜂大会,捧回该大会蜂产品展览特别金奖。他指导研究生完成的《中华蜜蜂交配生物学的观察与探讨》论文,在专题组进行交流,论文明确了“交配标志”的来源,扭转了传统的看法。
2000年夏他作为大陆代表团团长应邀率团出席在台湾苗栗区农业改良试验场举办的第一届海峡两岸蜜蜂生物学学术研讨会。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举行,对提高两岸蜜蜂科学技术水平,促进两岸蜂业的更快发展,增进两岸蜂业界人士的相互了解、加深彼此间的友谊和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各级养蜂学术经验交流活动,认真吸取各方之长,补己不足。
一生为蜂 一生无悔
谈到这一生与蜜蜂的缘分,龚一飞认为人生短暂,要坚持做好一件事很不容易。尽管养蜂辛苦,进入偏远林区,可能遇毒蛇、野兽、盗匪,可是其过程却极具魅力!龚一飞认为养蜂是很有前途的事业,向满山遍野追花夺蜜,农作物获丰收,这是多甜蜜的事业啊!
上世纪80年代,福州市洪山镇党委书记与龚一飞是同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曾邀请他迁入洪山开发区居住,创建蜂业公司;一位北京的公司总经理非常希望龚一飞去北京创业,他婉言谢绝了。这类邀请总是络绎不绝,龚一飞曾经也有过很多机会改行,但他为依然坚守最初的选择而无怨无悔。他说:党委一直很重视蜂学专业,我怎能见异思迁!
1982年,在应邀出席加拿大阿尔伯达省养蜂工作者协会年会并回国到北京作汇报后,养蜂研究所领导动员龚一飞去当所长,他谢绝了,他说农学院正盼望他回蜂学系呢!建筑学家史玉昆总工担任福建省九三学社省委主委时,非常繁忙,多次建议龚一飞接任主委,他还是婉言谢绝。尽管这些职务具有颇大的吸引力,可是龚一飞觉得就他个人而言,执着坚持培养养蜂业人才更有意义。人生短暂,若三心两意,可能一事无成。
【结束语】追梦的道路从来都是曲折的,充满艰辛与坎坷,可是梦想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追梦人的心中,坎坷并不是无法跨越的高山,反而会觉得其乐无穷。蜂学专业遭遇多次生存危机,然而,在追梦人的坚持下,蜂学专业不但存活下来,更是欣欣向荣。蜂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必将像龚一飞所希望的那样,为我国的大农业生产贡献力量,蜂学专业最终将不断发展扩大,为我国蜂行业以及大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也必将成为美丽中国梦的一页绚烂篇章。
(智蜂麦谱《养蜂家俱乐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