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自然疗法

1个古代名方,可治中风、偏瘫、半身不遂……

时间:2023-09-16   来源:本站   访问量:507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个专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古代名方,对于已经中风的朋友服用这个方子,是有很大希望身体能够好转、生活能够自理。


中风,自古以来,就是元气亏损,气血瘀滞。这位清朝医林怪杰用毕生经验总结出四个字:补阳还五。

补阳还五汤以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一个常用方。

补阳还五汤,从名称来讲,补阳还五是一种比喻,如果把人体的阳气比做全部是十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百分之百,凡一侧偏废,在王清任认为是半身无气,半身无气不能推动经络气血运行,造成半身偏瘫。

人健康时有十成阳气,所以通过这个方子,益气活血,把身体十成阳气中失掉的五成补回来。

半身的元气是还五,还那个丢失的百分之五十的意思。这是一种比喻。从名字说明,中风是阳气不足。这里主要指气虚。

《医林改错》中是这样说的:

“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夫元气藏于气管之内,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
若十分元气,亏五成剩五成,每半身只剩二成半,此时虽未病半身不遂,已有气亏之症,因不痛不痒,人自不觉。
若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如右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左,则右半身无气;
左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右,则左半身无气,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不遂者,不遂人所用也......”

人身之阳气,虚累的人能剩下七成八成,声音就不嘹亮了,如果再弱呢,剩下六成的时候,就老容易打困,看到凳子想坐,看到床想卧。

如果剩下五成,立马手麻半边身体用不了,身体的能量啊,只够一半用,所以干脆把一半归并到另一半,免得两边都用不上,就是这么个意思。

补阳还五汤:黄芪(生)120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各3g。

补阳还五汤是中药队伍中赫赫有名的战将,领军者为黄芪,它率领归尾、地龙、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六员大将组成了一支目标一致的攻坚队伍。

黄芪一般用生黄芪,量大。它补气,通过益气来通络,来活血,体现出气能行血,就是说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重用黄芪补气,自是气壮血行了。

黄芪还有固摄作用,固摄经络之气。中风之后,经气大虚,不但需要补气,还要固摄经络之气。为君,利用它大剂量;生用,有固摄特点。

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这些在血府逐瘀汤里都有,也就是说王清任最喜欢用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它们是四大金刚,加上归尾、地龙更有通经疏络之效。

地龙通经活络,善于奔走,将黄芪之气周行全身,将赤芍川芎等活血祛淤之效带至需要之处。

当归,古人称“十方九归”,可见当归这味药确实不简单,许多传统中药方剂中都离不开当归。

药王孙思邈称当归为“血中圣药”,明代医家李中梓说:“能令诸血各归其所,故名当归。”

但是我们在用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当归身和当归尾。补血养血用当归身,活血破血用当归尾!

同样的药,不同的部位,就有不同的功效,似乎有些令人费解。但我们一想,还是可以想得通的。
比如,当归身,它是守的,而当归根须却是向下生在泥土里,不断往泥土深层次游走,把土里营养物质吸收过来。

这样一静一动,当归身守而静,故能补血、养血,当归须走而动,故能活血、破血。守静下来就是补,走动起来就是活。

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植物它是什幺样的形态、长在什么地方,就大概知道这药是什么用途。

方中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

这个方子,需久服才有效。因为毕竟活血通络药量小。黄芪益气活血通络能够振衰起废,它是一个缓治过程。而中风到后遗症阶段,要恢复是比较缓慢的。
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一般隔几天当中,吃上个一两付,原话是:“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

注意:本方适用于虚症的中风后遗症,如果是实症伴随各种上火症状,如口渴发热、大便干、面红耳赤眼睛发红,舌红苔黄,这种是不可用还五汤的,可适当用安宫牛黄丸(急症用),和牛黄清心丸。只要是虚症就可大胆用补阳还五汤了。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