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养蜂技术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

时间:2023-01-17   来源:本站   访问量:552

在我国中蜂养殖属于传统养殖业的范畴,是所谓的“空中农业”,不仅不会占用耕地,而且不会与养殖业抢夺饲料,只要合理利用蜜源植物就能获得许多蜂产品。更加关键的是蜜蜂授粉是农业增产中重要的生物措施,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近几年获得越来越多蜂农的青睐和认可。

但是中蜂在生产过程中也容易患上疾病,其中,囊状幼虫病的发病率较高,对其生产有直接的影响。就中蜂囊状幼虫病而言,这是由蜜蜂囊状幼虫病毒导致的蜜蜂幼虫传染病,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都会见到此病,蜂农将这种病称作烂子病。该病不仅危害较大,根治难度也相当大。如果蜂群感染上这种病,不能及时有效控制病情,容易造成整个蜂场的蜂群全部死亡。因此,为了真正养好中蜂,应在平时的饲养管理中科学制定有效的措施,积极预防中蜂囊状幼虫病。

发病特点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因为病毒导致的,属于蜜蜂幼虫传染病,通常侵害一些中蜂等东方蜜蜂。该病分布于全球各个国家,1971年先在我国广东省增城以及佛冈等地出现,1972年很快蔓延到广西、福建等多个省区,导致中蜂死亡数量超过百万群。中蜂囊状幼虫病通常会对23天的幼虫造成感染,可以导致蜜蜂幼虫内部器官及组织发生病变;潜伏期56天,一旦幼虫患上该病,多数在89天封盖时就会直接死亡。病虫死亡后,巢房盖的颜色是暗黑色,小凹,存在穿孔,尸体颜色发生变化,最初是白色,然后是淡黄色,最后是褐黑色。

污染源以病虫为主,利用工蜂的饲喂活动向健虫进行传播。在早春和初冬,传染源主要是已经感染的工蜂,传染的途径是口,病毒附着在食物上进入幼虫体中。中蜂囊状幼虫病发生的季节性很强,我国南方地区通常是在每年2-4月、11-12月发病,北方地区是每年5-6月。发病高峰期的存在与许多因素有一定的关联,如外界气温、蜜源条件等,蜂群进入到大量繁殖期通常为多发期,并且中蜂囊状幼虫病与其他因素也有关联,包括巢内贮蜜以及蜂群强弱等。同时,中蜂囊状幼虫病反复发生,其原因很有可能是该病近几年才出现,蜂群免疫力较差,经常反复。

传播途径

在蜂场检查中不难发现,许多养蜂员由于操作违反规范要求,没有认真消毒蜂具,随便对巢脾进行调换,病毒从患病蜂群向正常的蜂群进行传播,并且盗蜂以及迷巢蜂等也有可能传播以及携带囊状幼虫病毒。由于这种病毒能够在工蜂体中繁殖而不会出现非常明显的症状,所以在蜜蜂群中工蜂是常见的传播者,特别是幼年工蜂对病死幼虫进行清理以及搬运时将许多病虫体内容物吞下,而这些病虫体都包含病毒,在工蜂的咽下腺中累积,利用工蜂的饲喂向一些正常的幼虫进行传播。

发病规律

中蜂囊状幼虫病大规模流行后,伴随着蜂群抗病性越来越强以及强化防治,每年发病率都不断下降,然而该病在有些蜂场依旧会频繁出现。中蜂囊状幼虫病往往有2个发病高峰期,分别是每年的2-3月、9-10月。首先,就第一个高峰期来讲,部分地区是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天气温冷暖交替,十分不稳定,此时春暖花开,有越来越多的外界蜜源,蜂场是在1月下旬进行春繁,许多蜂群繁殖,由于受到早春寒流产生的影响,暴发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几率很高,传播速度也相当快,病情非常严重。

4月起随着温度不断上升且相对稳定,病情越来越轻,到了夏天蜂群全部停产、蜂王没有产卵断子,所以自愈。其次,第二个发病高峰期,其粉源植物五倍子花期恰好是在9月,对蜂群秋繁相当有利,而这时白天和晚上温差很大,若蜜蜂群势较弱、巢内贮蜜也不够,甚至管理不完善,都容易造成发病。到了11月中旬鸭脚木便开花泌蜜,进到采蜜盛期,蜂王不再具有较强的产卵力,巢内幼虫降低时易于治疗,而且会自愈。

调查结果显示,中蜂囊状幼虫病还具有其他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相对于老病区而言,新病区流行非常强烈,老病区通常只要间隔34年就会突然又一次短时间暴发;2)与经常取蜜有一定的关联,经常取蜜导致巢内蜜粉不足,幼虫没有丰富的营养,抵抗力减弱或取蜜导致幼虫受到不同程度的机械损伤,往往表现在只要摇1次蜜,病害就会更加严重;3)相对于秋天而言,春天病情相当严重;4)贮蜜充足且群势较强的蜂群很少发病,病情也不会非常严重,治愈率相当高,与之相反,发病率相当高,病情也十分严重,治愈的可能性较小。

病因

4.1 年初病原基数高

有些地区冬天气温很高,是暖冬天气,蜂王还是继续产卵,蜂群中无断子。部分秋天染病蜂群的病虫连续,造成蜜蜂越冬后的病原基数相当高。关键的原因是该地区中蜂囊状幼虫病非常严重。对于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来说,大多数寄主是幼虫。病毒感染12天的幼虫,而且在幼虫体中日益增殖,在蜂群中传染源是以感病幼虫为主,此病原由口传染,在蜂群内病毒传播速度也相当快。利用工蜂哺育幼虫以及储存花粉等,易导致病毒的传播传染几率加大。

4.2 天气阴湿润、气温较低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病高峰期通常1年仅有1次,也就是蜂群越冬后,蜂王进行产卵,群内幼虫培育后的34月。若这时气温不高,也不稳定,多降雨天气,蜂群中幼虫和成蜂之间有着很大的比例,哺育负担相当大,那么蜂群就很有可能发生中蜂囊状幼虫病。

4.3 饲料问题

因为每年3-4月有许多阴雨天气,气温不高,蜂群采集的花粉饲料不够,许多蜂农都未饲喂充足的饲料,导致蜂群不仅饥饿,而且冷,蜜蜂多数都不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经常生病。结合长时间的观察得知,在春天如果将中蜂放在油菜地采集花粉,其患上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几率远远大于其他的蜜源场地。因此,这也有可能是中蜂囊状幼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防治措施

5.1 正确选择和培育抗病品种

正确选择和培育抗病品种,充分利用其抗性,从本质上有效抵御病毒。可以选择维持强群且抗病力相当强的无病蜂群培育蜂王,也可以从外地引进一些抗病品种当做母本,与本地易感病中蜂进行杂交,培育杂交抗病蜂王。在选择和培育过程中必须要鼓励附近所有养蜂户及时淘汰非中用和病群中的一些雄蜂,不可以将蜂王和没有抗中蜂囊状幼虫病基因的雄蜂进行交配,确保蜂王种性是优良的。最好不要从已经患病的蜂群中挑选培育蜂王,以免导致中蜂囊状幼虫病复发。选择在出现大流蜜时培育蜂王,在培育蜂王过程中不可以将蜜取出来,确保有充足的蜜粉。

5.2 强化饲养管理

1)注重保温,饲养强群。不管是早春还是晚秋,气温都比较低,必须要加保温物,将巢脾进行紧缩,确保蜂脾是相对称的,降低群内温度变化幅度。在蜜蜂繁殖过程中必须要结合蜂群以及蜜粉源等因素,在适当的时间添加一定量的空脾,饲养强群,使群体具有很强的抗病能力。

2)准备充足的饲料。在鸭脚木花期以及乌桕2个采蜜季节,最后一批封盖蜜必须要在巢中进行贮存。7-8月夏天外界蜜源很少,巢中只有很少的饲料,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及时补饲足够的营养物质,每隔1日晚上,在天气气温降低时,使用乌桕蜜支撑适量的糖浆,对蜜蜂进行饲喂,并且需要添加一些维生素以及花粉。

3)将清洁以及消毒工作认真落实到位。中蜂不具有很强的清巢能力,而且工蜂经常会咬旧脾。在箱子底部堆积大量的蜡屑,这是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常见传染源,必须要尽快将箱底以及箱壁存在的污垢都彻底清除干净,合理利用专用的化学消毒剂来定期消毒场地以及蜂具等。

4)定期更换新脾。中蜂通常不喜欢旧脾,而是喜欢新脾,定期更换可以有效控制咬脾,让蜂群始终都保持在良好的繁殖状态,每年更换新脾的次数不能少于2次,每张巢脾使用时间应在12个月内。

5.3 幽王和换王断子

新蜂王感染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几率较小,通常每年更换蜂王次数不能少于1次。如果蜂场发病,必须要迅速将病群搬到10 km以外的地方,必须要更换蜂王、箱子和脾,对场地以及蜂箱等进行全面消毒,能够通过幽王和换王断子使蜂群再次繁殖,可以采用幽王的方法,也就是在王笼中幽闭产卵王,将蜂王产卵严格控制在10天内;也可以将病群蜂王直接除去,更换一个无病群培育的成熟王台,过了10天后新蜂王产卵。此人为地造成蜂群出现断子期,将传染的循环完全切断,认真清巢,可以避免有很多传染源。

5.4 加强治疗

当前,针对中蜂囊状幼虫病治疗未有特效药,激素类药物以及抗过敏药物仅仅起到治疗的作用,不能治愈。有些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的效果,可以很好地治疗中蜂囊状幼虫病。大量的实践证明,综合防治具有极其显著的效果。

1)中蜂囊立克。每袋剂量是25 g,可以有效治疗由于中蜂病毒而导致的囊状幼虫,每袋添加500 m L烧开的热水,放在容器中经过4 h浸泡后兑比例为1∶1的糖水,将其完全搅拌均匀,在晚上饲喂,每袋每次20脾蜂,连续2天即可。如果是预防,可以将用量减半,但如果严重,这时必须要将用量加倍。

2)中草药有多种验方。如50g的中华千金藤以及50 g的半枝莲等。这些中草药需要煎煮过滤收缩,配成比例1∶1的糖水进行饲喂,每群每次250 g,每隔23天喂1次,连续45次是1个疗程。

结语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治非常有必要,如果不能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就会影响蜜蜂采蜜的质量和数量。但是需要多加注意的是,在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时必须要采取适合的方法,正确选择和培育抗病品种,强化饲养管理,幽王和换王断子以及加强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将蜂农的经济损失尽量控制在最小。

(来源:养殖与饲料. 202221(05),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周盈庭,浙江省文成县农业农村局)


蜂疗蜡疗名家更多 >>
寻医问药更多 >>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