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蜂疗蜡疗培训

风门穴的临床应用

时间:2011-08-21   来源:本站   访问量:371
  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别名:热府;又有左为风门,右为热府之说。为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出自《针灸甲乙经》:“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风门者,风所出入之门也(《会元针灸学》)。”穴在第二椎下两旁,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风疾,故名风门。是临床驱风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1 定位与取穴

  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 穴位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深层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皮支。深层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相应的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等。

   3 临床功效

  益气固表,祛风解表,泄胸中热。

   4 穴位主治

  伤风咳嗽,哮喘,鼻塞,多涕,喷嚏,风眩头痛,身热,胸中热,胸背痛,痈疽发背,目眩,项强,中风,痹证等。

  现代常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哮喘,百日咳,荨麻疹,破伤风,肩背软组织疾患,背部痈疽等。

    5 常用配穴

  a 嚏:风门、五处穴(该穴出于《千金方》,位于人体的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b 肩背酸痛:风门、肩井、中渚、支沟、后溪、腕骨、委中。
  c 伤寒余热未尽:风门、合谷、行间、绝骨。
  d 肋间神经痛: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神藏、灵墟、步廊。
  e 配肺俞、大椎治疗咳嗽、气喘。
  f 配大椎、合谷,治疗流感。
  g 配肺俞、孔最,治疗胸痛,咳血。
  h 配曲池、列缺、血海,治疗荨麻疹。

   6 古代文献选粹

  《备急千金要方》:该穴治疗上气短气咳逆,胸背痛;鼻衄,窒,喘息不通。《太平圣惠方》:伤寒项强,目暝鼻塞;风劳呕逆上气,胸痛背痛,气短不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喘气,卧不安;若频 刺,泄诸阳热气,背永不发痈疽。《针灸资生经》:身热目眩。《玉龙歌》:咳嗽频。《针灸聚英》:肠中热。《外科大成》:玉枕疽,又能宣通背上诸阳热气。

   7 治疗疾病种类例

  7.1 头项强痛、背痛

  由于长时间的伏案工作,或保持坐姿太长时间而引起的头项强痛(如转颈或低头疼痛)和背痛在临床上可以用蜂针来治疗,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常用风门配用肺俞、厥阴俞、大杼等穴位,或以痛为腧,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通则不痛的治愈目的。最好以蜂针点刺、散刺为主。

  7.2 过敏性鼻炎

  多因气候突然变化、感冒后而加重,风寒热邪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侵袭,内舍于肺,致使肺气闭塞,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出现的喷嚏频频,临床上常用风门配以足三里、大椎、肺俞等穴位来进行蜂针治疗。蜂针治疗的初期,穴位应交替进行,量宜小,待平稳度过过敏反应期后,再逐渐增加蜂针的量,提高疗效。

  7.3 哮喘

  是指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状的一类疾病,其基本原因是痰饮内伏,发病特点为反复发作,一年四季都可发作,以寒冷季节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较多。临床上常用风门配以定喘、列缺、尺泽、肺俞等穴位进行蜂针治疗,方式多样,可以用蜂毒来穴位注射,也可以直接进行散刺,但注意的一点就是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要严格控制蜂毒的量,以免出现过敏反应。蜂针有调节免疫的作用,最好于哮喘的缓解期保健治疗以预防为主,对于哮喘的急性发作期应适当用药,遵医嘱,或即时送医院治疗。

     广州中医药大学 曹喜俊 赵昭和 李万瑶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