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蜂疗蜡疗培训

迎香穴对颜面五官病的应用

时间:2017-02-01   来源:本站   访问量:751
  迎香穴又名冲阳穴。位于鼻旁,是手阳明大肠经的止点穴,手阳明和足阳明的交会穴。正如《普济方》所云:“迎香,一名冲阳。在禾髎上鼻下孔傍,手足阳明之会。”迎,迎受、迎接也;香,气味也;此穴通迎取脾胃五谷之气味,起到宣通鼻窍,恢复嗅觉的作用,以鼻能闻香臭而得名。 

迎香穴与胃经相邻,位于胃经之下,要将大肠经的气血交汇于足阳明胃经,实现流注与交通的作用。其别名为冲阳穴。冲,直上也。阳,阳气也。而足阳明胃经有个经穴是冲阳穴,在足背部最高处,为足阳胃经的原穴,大肠经的迎香穴又称冲阳穴可能指本穴为大肠经诸穴的最高穴位,大肠经循经气血直冲向上,交于阳明胃经而成名。但此穴用迎香名更为贴切。 

1 定位与解剖 

  迎香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处。眼睛正视,瞳孔直下,在鼻孔两旁约五分(拇指二分之一宽)的笑纹中取穴。《太平圣惠方》有云:“迎香二穴, 三禾髎上一寸,鼻下孔傍,是穴。手足阳明之会。” 

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上唇方肌;穴区分布有面动脉与静脉分支;神经布有眶下神经与面神经颊支、颧支吻合丛。 

 2 功效 

  通利鼻窍,疏风通络,活血理气,止痛司呼吸。 

3 主治病症 

  主治鼻炎、鼻窦炎、鼻息肉、嗅觉减退,面痒、面瘫、面痛、面肌痉挛,胆道蛔虫等病症。《针灸甲乙经》云:“鼻鼽不利,窒洞气塞,喎僻多涕,鼽衄有痈,迎香主之。”《圣济总录》概括为“迎香二穴,在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手足阳明之会,治鼻有息肉,不闻香臭衄血,偏风喎,面痒浮肿,风动叶叶,状如虫行,或唇肿痛。”迎香穴的主治病症例举如下。 

3.1 鼻部疾病 
3.1.1 鼻塞不通 
 《针灸大全.通玄指要赋》云:“鼻塞无闻,迎香可引。”再《针灸大全.灵光赋》:“黄帝岐伯灸诀,依他经里分明说。三阴三阳十二经,更有两经分八脉,……,鼻窒不闻迎香间。”《针灸大全.八法主治病证》:“鼻塞不知香臭,……,迎香二穴”、“鼻塞不闻香臭取迎香”。《针灸大全》指出,迎香穴在鼻旁,穴位有其近治作用,所以对鼻部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鼻塞,嗅觉问题皆可从迎香治。正如《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歌曰:“若也鼻塞取迎香”、“不闻香臭从何治,须向迎香穴内攻。先补后泻分明记,金针未出气先通。”鼻塞取迎香,针后气即通;迎香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开窍于鼻,刺激迎香穴可以疏通手阳明经气,清泄肺热通窍。《琼瑶神书地部.男女鼻泻不闻香臭一百六十四法》“不知香臭要加搓,迎香升阳在指中,先上后下分明使,金针在搓气先通”。可知取迎香治鼻塞见效很快。用蜂针的效果不亚于金针之效,必要时用指压也有效:鼻塞时,取迎香穴后若未见效,还可配合印堂穴、风池穴等,一般都可见效。

3.1.2 鼻鼽(过敏性鼻炎)
   鼻鼽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多发性鼻病。又称鼽嚏。相当于西医的过敏性鼻炎。鼻鼽多由肺气虚,卫表不固,风寒乘虚侵入而引起。最早见于《读问.脉解篇》,曰:“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迎香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常用穴。鼻流清涕可取迎香穴,配合上星、曲池、合谷、人中等穴。《普济方.鼻涕出》曾言“治鼻鼽清涕出。穴通谷、神庭、攒竹、迎香、风门、合谷、至阴。” 
蜂针治疗过敏性鼻炎是非常有效的疗法,但是因为迎香穴在面部,而蜂针与毫针与艾灸有所不同,蜂针后会引起局部反应,如肿胀、硬结、色素沉着等。这些反应会影响面部的美观,所以蜂针时,应该多用散刺法,点到即止,尤其是初期治疗的患者,可多用远离面部的穴位,如足三里、飞阳、合谷、血海、肾俞等。如长期接受蜂针者,则不用太多顾虑。笔者曾遇一鼻炎患者,是个蜂疗爱好者,每逢来治疗,必然要求蜂针迎香穴与印堂穴,而且要求直刺留针。即使每次蜂针后都有流泪和肿胀现象,但他仍感非常舒适,并觉得鼻塞立通,流涕症状渐止,头脑清爽。 

3.1.3 鼻渊 
  鼻渊,是指鼻流浊涕,如泉下渗,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多因外感风热邪毒,或风寒侵袭,久而化热,邪热循经上蒸,犯及鼻窍;或胆经炎热,随经上犯,蒸灼鼻窍;或脾胃湿热,循胃经上扰等引起。《针灸神书》说:鼻泻之症鼻多般,神庭穴内战提痊,迎香二穴升阴法,二气开通提搓连,三里二穴升阳一,舌取升阳气下偏,次日又针三里下,三阴穴内气下先。流涕之症在鼻部疾病中较为多见,可以用迎香穴配合神庭、足三里、手三里等穴调和阴阳,标本同治。 
鼻渊流涕等症,也可以用内庭配迎香治疗。《针灸易学》记载:“鼻渊眼痛,不闻香臭,头风,迎香补,泻上星。”鼻流浓涕,伴眼痛、鼻塞不能闻,头痛,可用迎香穴。 
迎香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且在鼻翼两旁。大肠与肺相表里,取迎香穴可以表里同治;肺和大肠五行同属于金,胃五行属土,故蜂针该穴不但能够宣通鼻窍,还可起到增强免疫力,培土生金、养肺固涕的作用。 

3.1.4 鼻息肉 
  是发生于鼻腔内的赘生物。为湿热上蒸于肺,结滞鼻窍;或风热邪毒侵袭肺经,肺气不得宣畅,积聚鼻窍所引起。《圣济总菊》:“附着鼻间,生若赘疮, 有害于息,故名息肉。治宜宣肺开窍”。多部古文献提示,鼻内生息肉,可以从迎香穴治。《针灸大全.八法主治病证》“鼻生息肉,闭塞不通,……,迎香二穴”。《针灸聚勒》:“鼻有息肉治迎香”。可以用迎香穴配合上星、百会、合谷、外关、肺俞、心俞、尺泽、囟会等治疗鼻息肉。针刺迎香穴可以降大肠之浊气,升阳明之清气,宣肺开窍:迎香可以泻肺、胃、肝火,活血化瘀。因迎香为大肠经和胃经的交会穴,肺又和大肠相表里。肺和大肠属金,肝属木,金克木,可通过泻肺热而泻肝火。鼻又为肺之窍,即泻迎香即泻肺、胃、肝之火,则血行有常道,不能妄行,鼻内不易内生息肉。另外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补迎香,可补手足阳明经,则补益气血,气为血之帅,气盛则摄血有神,亦可以金生水使得肾精充足而血不得出。 

3.2 面部疾病 
  面瘫在中医学中称之为“口眼喎斜”、“口喎”,属现代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诸病源候论.风口喎候》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喎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迎香穴为阳明经之会,既可补益阳明经之气血,治疗因气血亏虚,寒邪趁入所致口眼喎斜,又可泻阳明经风热,疏通局部经气,治疗面肿、面痒等。蜂针治疗面瘫、面肌痉挛等,尤其是经久不愈的疾病,以及嘴歪鼻沟浅者,常可收到奇效。《玉龙赋》提示“口喎迎香攻鼻窒为最》。《普济方.偏风》曰:治偏风口喎。面痒浮肿,风动叶叶状如虫行。或唇肿痛,穴迎香。”《普济方.唇颊肿痛》“治唇肿痛,穴迎香”。《百症歌》“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面瘫还可配合翳风、牵正、阳白、承泣、四白、巨髎、上关、大迎、颧髎、强间、风池、和髎等头面部穴位交替进行治疗面部疾病。 

3.3 齿痛 
  迎香穴治疗齿痛效果较好。《普济方.唇颊肿痛》“治唇肿痛,穴迎香”。针刺迎香穴可以止牙痛,可以消唇肿。这是因为迎香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又与足阳明胃经相联系,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手阳明经入下齿,足阳明经入上齿,故迎香穴对治疗齿痛效果好。手足阳明经皆“还出挟口”(《灵枢,经脉》)分布在唇周,故刺激迎香还可理气通经,治疗唇肿痛。齿痛常配用下关、颊车、地仓、承浆、合谷、梁丘、解溪等穴位交替进行治疗。   

3.4 耳病 
  迎香穴治疗耳聋、脓耳也有效果。《席弘赋》:“耳聋气痞听会针,迎香穴泻功如神。”指出,耳聋针听会穴,配合迎香穴疗效良好。《针灸学纲要》“风热上壅流脓,耳聋新发者,多热也。久聋者,多肾不足,针耳门、迎香、临泣”。认为脓耳、耳聋初起病多为热证,耳聋发病时间长,日久迁延,多为肾精不足。可用针刺耳门、迎香和临泣等穴。足阳明胃经“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灵枢.经脉》),迎香得气,则胃经之气得以激发,所过之处,耳病即可治愈。 

3.5 目疾 
  迎香穴可以治疗眼睛的不适。《针灸大全.八法主治病证》“目暴赤肿及疼痛,……,迎香二穴”:《凌门传授铜人指穴.玉龙赋》“迎香与鼻内消眼热之红”。如迎风流泪,可用迎香穴配合睛明、腕骨、风池、头维、上星等穴治疗。 
迎香穴还可治疗某些眼部急症。如《诊法通论.望诊.察目部》云“目病有恶毒者,为瘀血贯眼,初起不过赤肿,渐则紫胀,白珠皆变成血,黑珠深陷而隐小,此必于初起时,急针内脾、迎香、上星、太阳诸穴,以开导之”、“又有白轮连黑珠一齐突出者,或凝定不动,或渐出脱落,此风毒也,急于迎香、上星等处针之,失治必死。”指出眼部的疾病严重者,为瘀血内积,刚发病时只有红肿,渐渐发为紫胀,眼白部分充血,瞳孔缩小,此时应立即针内鼻、迎香、太阳等穴,以疏导。有眼珠突出者,或不能转动、或要脱出者,为风毒,应立即针迎香、上星等穴,如果治疗不及时,则预后差。 

综上所述,迎香穴的主治范围以颜面五官疾病为主,治疗时可遵循穴位的近治作用和远治作用,既可以治疗穴位临近部位的疾病,又可以治疗经络所过之处的疾病。蜂针操作时初期以点刺与散刺为主,后期可以直刺。因为要考虑到蜂针的特殊性,前期治疗的肿胀会影响患者面部的美观。    

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   李维榕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万赖思琪   李万瑶 

(2-16-343)
蜂疗蜡疗名家更多 >>
寻医问药更多 >>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