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谷穴临床应用
时间:2016-10-23 来源:本站 访问量:1129
率谷穴属足少阳胆经在头上的经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针灸甲乙经》:“率谷,在耳上,入发际一寸五分,足太阳、少阳之会,嚼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三壮。” 并指出:“醉酒风热发,两角眩痛,不能饮食,烦满呕吐,率谷主之”。
1 穴名释义
率谷穴又称:率骨、蟀谷、率角、率容等别名。《银海精微》作率骨,《外台秘要》作蟀谷,别名耳尖。“率”,有“循”、“带领”之意,“谷”字,指凹陷处,为两山之间空隙也。取穴时用手指在耳尖直上循按凹陷处,即为此穴故名。其中,“蟀”通“率”;“骨”通“谷”音与意。穴名称率角,则“角”指本穴位于尖上的耳角部位取穴,率容的“容”则指本穴容纳外部气血传入穴内,反映了侧头部疾患,同时也是头侧部经络汇聚的枢纽之所。
2 取穴与解剖
2.1 体表定位法
位于人体头部两侧,当耳廓尖角直上方入发际1.5寸处取穴(角孙穴位于头侧部,耳尖正上方发际处,折曲耳廓尖上取穴)。
简易取穴法:正面对耳,在一侧用食指、中指将耳廓卷起露出耳尖,用另一手从头颅后部伸指向前至侧耳上端,食指与中指并拢,其第一、二指节间背侧横纹垂直于耳尖,于中指近指关节(第一二节)背侧横纹颞侧处,即是本穴。
2.2 穴位的解剖
率谷穴在头的侧面,耳朵之上颞肌中。血管有颞动、静脉顶支;神经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层次是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提耳肌)、颞筋膜、颞肌。皮肤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耳上肌是皮肌,起自头的帽状腱膜而止于耳廓软骨,其作用可上提耳廓,受面神经分支支配。在皮下组织内,有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
3 临床功用及常用配穴
率谷穴有清头宁神、消肿止痛,清热散风,镇惊通络的作用。
主治眩暈:率谷穴配百会穴、太冲穴、合谷穴。
治偏头痛:配角孙穴、风池穴、太阳穴、外关穴、足临泣穴等。
治耳鸣、耳聋:配听宫、翳风、完骨、外关、阳陵泉穴。
治小儿惊风:配神庭穴、本神穴、太冲穴、合谷穴、风府穴、曲池穴等。
治失眠、健忘:常配百会、四神聪、本神、心腧、三阴交等穴。
治流行性腮腺炎:常配下关、听会、翳风、合谷穴、足三里等穴。
治中风后偏瘫:可按治痿独取阳明,取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解溪等穴。
率谷穴可常用中医辨证的配穴处方用穴,如肝阳上亢加百会、曲泉、行间、太冲、涌泉等穴;头痛加风池、太阳、上星等穴;痰多加丰隆、阴陵泉、太溪等穴;舌强语涩加神门、廉泉、聚泉等穴;头晕加当阳(目瞳子直上入发际1寸处)、风府、太冲等穴;烦躁加筑宾、神门穴、头临泣穴;体倦无力加三阴交、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
4 古今文献治疗
《铜人腧穴针灸图》:治膈胃寒痰,伤酒风,发脑两角强痛,不能饮食,烦满,呕吐不止。
《类经图翼》说:率谷:在耳尖上一寸。针三分,灸七壮开口刺,痛则泻,眩暈则补。治疗头痛用:百会上星、囟会、神庭、曲差、后顶、率谷、风池、天柱等穴。
《针灸大成》:主痰气膈痛,脑两角强痛、头重,醉后酒风,皮肤肿,胃寒,饮食烦满,呕吐不止。
《玉龙歌》: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现代常用率谷穴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脑伤、脑病诸病、老年性痴呆、中风偏瘫、面瘫、眩暈、耳鸣、神经性耳鸣(耳聋)、结膜炎、胃炎、腮腺炎、小儿急慢惊风、目眩、惊痫等。
5 治疗疾病列举
5.1 偏头痛
偏头痛属“内伤头痛”“头风”“脑风"等范畴,多数起病于青春期,女性多于男性,并与情志变化及劳累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指出偏头痛是一类有家族性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的疾病,它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症状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头部发作性、波动性、神经性剧烈疼痛。
蜂针刺以通经络,可令少阳之邪外袪,或转输于太阳而外解,且可调和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常采用近端配穴法,用风池、太阳、丝竹空、头维、悬颅等穴;并加入远端配穴法,如配太冲、中渚、外关、昆仑、足临泣等穴,疏通少阳经气,活血止痛。取肝胆二经腧穴,是因为胆经在头部两侧,肝经在头顶,如果这两条经络不通,气血上达不到头部,头痛则容易发生。现代医学中的偏头痛和中医所说的少阳、厥阴头痛有大部分重合。因此,治疗关键是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使气血顺畅运行,头痛就自然而愈。
5.2 耳鸣
耳鸣是指自觉耳朵里有鸣叫的声音,可单侧或双侧,也可为头鸣,可持续性存在,或间歇性出现,声音可以为各种各样,音调高低不等。有些耳鸣患者伴有听力下降。长期耳鸣会引起患者产生烦躁、焦虑、紧张、害怕或者抑郁的情绪,心理障碍;而不良的情绪可加重耳鸣,造成耳鸣与不良情绪之间的恶性循环,故此心理因素在耳鸣发病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中医学认为耳鸣有虚实之分,虚证的耳鸣声音如“蝉鸣声”,实证的耳鸣声音如“轰轰声”“风声”。耳与五脏六腑功能密切,肾“在窍为耳”,《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难经.四十难》说:“肺主声,令耳闻声”。将耳廓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说明耳与脏腑在生理功能上是息息相关的。
耳鸣的发生与五脏有关,是由虚、实、风、水、痰、气、湿、火、瘀等因素引起的,其主要病机为心血不足、肾精亏虚、肝火上逆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瘀滞、肝胆气机失调、耳窍失养、耳脉闭塞等。因此,耳鸣属足少阳胆经的病变为多。用蜂针刺率谷穴有疏风活络、收降湿浊的作用,通过肾水的交通特性,及其位于耳角部位,同时容纳外部传入穴内的寒湿水气,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从而使肾水向上濡养耳部。
治疗用率谷时,常用近端配穴法,配翳风、听会、角孙、完骨等;并可加入远端配穴法,如配中渚、液门、悬钟、足临泣、阳陵泉等。神不安者加本神、神门穴; 湿胜者加阴陵泉;肝胆火旺者加行间、太冲、肝腧;肾虚者加肾腧、腰阳关、太溪等穴。以上诸穴多交替进行,尤其是头部的经穴,以免蜂针后头肿胀而影响美观。
5.3 失眠
失眠,又称为“少寐”“不得卧”“不得眠"”“不寐”等,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临床上指经常不能正常睡眠,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实,或醒后不能入睡;重者彻夜不眠,总的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失眠常有残留效应:如伴有头晕、头痛、心悸、乏力、健忘,白日不同程度地自感未能充分休息和恢复精力,出现躯体乏困,精神萎靡、嗜睡,注意力减退,思考困难,反应迟钝,情绪低落,焦躁等现象。失眠的病因很多,阴阳营卫气血运行失常导致失眠。
临床常见的情志内伤,思虑过度可使心神失养而致失眠;或因惊恐、房劳太过而致心肾不交而失眠;或体质素弱,心胆虚怯;或情志抑郁,肝阳扰动;或饮食不节,脾胃不和而致失眠,或阴虚火旺、心脾两虚、余热夹痰等;还可由于环境变化,身体不适所致。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甲亢等也可引起失眠。
总之失眠症与体内阴阳失衡关系密切。蜂针治疗时,可用率谷穴,配合百会、神庭、三阴交、神门等穴治疗。常进行辨证配穴,如心神失养,可加用心腧、内关等穴;心肾不交,合用照海、太溪、心腧、厥阴腧、肾腧治疗;如心胆气虚的,加用关元、气海、胆腧、申脉穴治疗;肝阳上亢者,配用肝腧、行间、期门穴治疗;脾胃不和者,加用足三里、脾腧、胃腧、中脘穴治疗。
总之在调和足少阳胆经之时,配合其他穴位,调整阴阳,使失眠之疾得以缓解。
6 蜂针率谷的注意点
对于以蜂针刺激率谷穴,多采用用活蜂治疗的方法,需注意以下事项。
必需通过皮试后,才接受治疗,开始多取单一的率谷穴位,并行点刺法,即蜂针蜇入皮肤后即刻出针。后视蜂针反应情况,决定增加蜂针刺激量的方法。逐渐从一针点刺才过渡到留针直刺,增加蜂量,蜂针治疗后,初期会有肿胀、瘙痒等症状,如点刺后局部有硬结块,应该休息后再针。
率谷为头部的经穴,开始治疗宜采用散刺、点刺、减毒蜂针法、隔物蜂针法等为主,待患者度过肿胀过敏期后,可用直刺、丛集刺法。一般情况,一针点剌无过敏反应者,第二次可留针,蜂量仍然是一只,留针10-15分钟后拔出蜇刺。
强烈建议穴位增加与蜂量增加同步,每次最多加一个穴位。若蜂量不加时,可行一针两穴的刺激方法,即待蜇刺刺入皮肤后,立即用镊子将蜇刺完整拔出,复刺入另一个穴位。
直刺时患者会局部酸胀,可扩散至整个头部。蜂针作用于率谷穴,对多类型的疾病有效。若能配合蜂产品合用,如服用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等,能使其疗效倍增,更好地发挥穴位与蜂疗的优势。
广州中医药大学 陈铭慧 松涛 李万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