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蜂疗交流

蜜蜂毒、黄蜂毒和胡蜂毒

时间:2018-02-25   来源:本站   访问量:127

动物毒索是动物在自然界的激烈生存竞争中, 用来自卫和捕食的武器。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 动物的排毒器官和毒素, 也随着动物的系统发育, 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原始类型到进步类型的进化历程。 毒素的成份、排毒方式、以及结构与机能的关系, 因动物的生活环境—无机的 (气候、土壤、温度、水份) , 有机的 (食物、猎物及天敌) 密切相关, 例如蜜蜂是素食昆虫, 毒素主要起防卫作用; 而黄蜂或胡蜂是肉食昆虫, 毒素主要用于捕猎或自卫 (黄蜂不主动攻击人, 只在被捕或蜂巢受侵袭时, 才用蜇刺自卫) 。因而毒素 的成份、结构与机能, 以及被蜇动物的毒理作用, 中毒症状、疼痛反应都与蜜蜂毒截然不同。

  蜜蜂毒的天然状态呈淡黄色, 有粘性, 有特殊的芳香味及苦味, 比重1. 1313,含水80~88%。易溶于水, 不溶于酒精, 加热到100℃, 经过30分钟, 成份被破坏。加热到150℃, 经过15分钟, 毒力完全丧失。在高温、辐射、强酸、强碱以及阳光直射下也会破坏毒力。  

  蜜蜂毒主要由多肽(多肽溶血毒, 多肽神经毒以及几种微量小肽) 、酶(磷醋酶A、透明质酸酶)组成, 另外还有一些生物原胺(组织胺)、碳水化合物及游离氨基成。


  多肽溶血毒melittin (或称蜂针素) , 约占蜂毒干重50%、分子量2840, 是不对称的线性多肽, 由2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第一位至20位是疏水基团, 第21位至26位是亲水基团, 由碱性的亲水羧基COOH相联。


  多肽溶血毒melittin具有高度的生物学和药理学活性, 它具有两大特点: ( 1 )强碱性, pH10, ( 2 ) 膜活性, 类似于眼镜蛇毒中的细胞毒素I (多肽、分子量7000, 由2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 直接对细胞膜起溶解作用, 抑制细胞的发育, 对肿瘤细胞显示了高度的细胞毒素作用 (破坏细胞作用)。我们的实验表明: melittin具有抗辐射(钴60珈玛射线)、抗凝血、抗炎症、抗细菌 (尤其是对青霉素有耐药性的金黄葡萄球菌)、抗关节炎、抗高血脂症等一系列明显的药理作用。


  多肽神经毒Apamin约占蜜蜂毒干重的2% , 分子量2038,由1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其中有4个半胱氨酸残基, 由两对二硫键相联。


  Apamin由于分子量小, 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因而它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毒。


  (分子式)(略) 

  而其它动物(毒蛇、蝎子、蜘蛛)的神经毒却与Apamin显著不同, 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因而是周边神经系统毒。Apamin具有β肾上腺素作用、能抗心律不齐, 它 也具有抗炎症作用及抗关节炎作用。

  MCD-peptide(mast cell derranulating )-肥大细胞脱粒多肽, 占干重的1~2% , 分子量2593, 由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其中有4个半胱氨酸, 由两对二硫键相联。


  (分子式)(略)

  MCD肽(也叫肽401)能使肥大细胞颗粒沉降, 组胺和肽羟色胺释放。动物试验表明: MCD 肽的抗关节炎作用比氢化可的松强一百倍, 英国已分离出单一的MCD肽制成抗关节炎剂。

  还有三种小肽: Secapin约1% , Tertiapin < l , melittin F < 1含量低, 碱性强。


  酶:磷酯酶A , 约占蜂毒的12% , 分子量18500,由1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有12个半胱氨酸残基、由6对二硫键相联。如果说melittin是直接溶血毒, 那么磷酯酶A便是间接溶血毒, 它通过使卵磷酯成为溶血卵磷酯而引起溶血。磷酯酶A和透明质酸酶 (分子量20000, 约占蜂毒干重的l一3%)都是蜂毒中引起过敏的高分子量组份, 经常被蜂蜇的养蜂员血液中含有磷酶 A抗体。

  组胺, 约占1%,分子量111, 它的含量随蜜蜂的年龄而变化, 新生工蜂没有, 一周龄时出现, 3~4周龄含量最大, 6周龄时含量再减少。组胺是蜂毒中引起疼痛的组份。
  蜜蜂毒中还有一些碳水化合物 (醣、酯)和游离氮基酸。

  黄蜂毒的天然状态是淡黄色的液体, 味苦, 有粘性, 含水80%, 呈酸反应。加热到100℃, 30分钟后完全失活。干毒呈黄褐色片状小颗粒。强酸、强碱、氯、溴、重金属盐、放射线、直射阳光均能破坏它的活性, 溶于水和甘油, 在乙醇中呈白色絮状沉淀。

  黄蜂毒主要由生物胺(组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多肽(黄蜂激肽&mdash;作用于血管肌肉引起强烈疼痛的多肽)、酶 (透明质酸酶、磷酯酶A、磷酯酶B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毒、多巴胺及游离氨基酸等组成(见下表 ) 。

   蜜蜂毒、黄蜂毒及胡蜂毒的主要药理活性组份
  蜜蜂毒         黄蜂毒         胡蜂毒   
  组胺          组胺          组胺
             5-羟色胺        5-羟色胺   
             乙酰胆碱        乙酰胆碱
             肾上腺素   
  多肽神经毒       去甲肾上腺素
  MCD肽         多巴胺
  多肽溶血毒       黄蜂激肽        胡蜂激肽
  透明质酸酶       透明质酸酶       透明质酸酶
  磷酯酶A         磷酯酶A        磷酯酶A
              磷酯酶B          磷酯酶B

  激肽(变压素)具有强烈的降血压作用, 并增高血管的通透性, 使人产生剧烈疼痛, 要从几千只黄蜂或胡蜂中, 才能取到1一2mg激肽。生物原胺 (组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和激肽都是使人产生剧烈疼痛的组份, 所以被黄蜂或胡蜂鳌要比蜜蜂疼痛得多, 中毒症状严重多。黄蜂蜇死动物是由于肝中毒、肾中毒和过敏。被大群黄蜂蜇刺的人, 还引起肌肉坏死。胡蜂蜇刺引起死亡, 是由于过敏性休克。激肽易受胰蛋白酶抑制失活。

  黄蜂以毒素作为捕获其他昆虫喂饲自己幼虫的工具。古人见黄蜂把甲虫、鳞翅目 (棕尾毒蛾)幼虫和其他昆虫(象鼻虫、金龟子)带进窝巢内, 不久便飞出了幼黄蜂, 以为它把这些昆虫抚育成小黄蜂, 所以古代把义子或养子叫作螟蛉之子

 , 便源出于此。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已发现黄蜂是把这些昆虫当作食物。19世纪法国著名的大昆虫学家法布尔, 从1879年至 1882年对黄蜂毒在捕获昆虫上的作用, 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细致的观察实验: 砂蜂(黄蜂类) 恰到好处地把毒素注入甲虫第一对足的腹部, 麻痹它的运动神经系统, 使甲虫长时间内既 活着但又不能活动、逃跑或抵御黄蜂幼虫的吞食。人为地把黄蜂毒注入神圣大金龟子, 也可以使它在三星期至一月内不动, 只有两个关节能动, 仍然活着。法布尔又在黄蜂粪便中排出的金龟子、棕尾毒蛾或象鼻虫残骸上滴点氨水, 这些昆虫残骸的胸毒中央又会动起来。这说明黄蜂是如何巧妙地应用毒素来麻痹猎获物, 使它既不能逃跑或抵御黄蜂幼虫的吞食、又长期保持新鲜不变质。


  这是黄蜂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特异本能: 选择某些昆虫饲喂幼虫, 用毒素麻痹其神经系统, 而不影响其余组织和器官。  

  黄蜂毒的量虽远不足以麻痹人和其他大动物, 但被蜇处火烧似的疼痛, 出现发炎病灶、丘疹和红斑, 或形成黑钉头似的坏死性病灶。


  黄蜂毒的中毒剂量是2. 4mg/kg。与蜜蜂毒明显不同的是活性组份是高分子量的, 有4种引起抗体产生, 其中一种有溶血活性, 溶解人, 猫、豚鼠等动物的红血球。另一种有溶菌酶活性。黄蜂毒有强烈的纤溶活性, 促使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溶解而取抗凝血作用。黄蜂毒血管对 心系统的作用主要是促使呼吸增加, 主动脉压和外周血管阻力下降, 血液的心输出量增加60%, 高剂量则造成心率不齐、休克和死亡。


  研究黄蜂在肌肉神经上的作用表明:毒素并不直接作用在肌肉上, 而是干扰神经肌肉传导上突触的乙酞胆碱。


  胡蜂是蜜蜂及许多昆虫 (棉岭虫)的天敌, 对人和其他大动物也有特别强烈的毒性。毒性作用不仅是向神经性的, 而且是亲血性的。胡蜂蜇刺大白鼠、豚鼠和麻雀出现全身性的中毒 症状:呼吸加快、痉挛、休克和死亡, 尸体解剖发现蜇刺部位剧烈出血, 腹部大量溢血。胡蜂毒血液中毒症状的主要特征是红血球溶解。神经中毒症状的主要特征是神经系统损伤, 付交感神经和运动中枢紊乱。


  胡蜂毒因抑制神经肌肉的传导而使蜜蜂麻痹, 它主要是突触后作用, 通过阻滞介质的释放, 而阻碍了兴奋和抑制的传递, 但没有明显的改变神经末稍的亚显微结构。


  总之,对黄蜂毒和胡蜂毒的研究, 比蜜蜂毒要少得多。

  参考文献


  生化药物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4年3月
  上海医药工业技术情报站 1971年11月 钱 锐 等 :
  蜜蜂毒组份&mdash;多肽溶血毒的降血胆固醇作用, 养蜂论文选集 , 1982年农业出版社
 (以下略)

  蜜蜂杂志 1987年第1期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钱 锐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