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刺与蜂针结合治疗腰椎增生33例
时间:2012-01-02 来源:本站 访问量:178
腰椎增生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病变,临床多见。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临床表现为腰骶疼痛,并沿坐骨神经通路向下肢放射,可造成功能障碍。近年来对本病的研究和治疗颇多,但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方法。笔者自2002年4月~2005年5月用毫针结合蜂针治疗本病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3例患者均系门诊病人,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30年。其中农民19例,渔民7例,工人7例。本组病例多有明显的腰痛史,均通过X线摄片或CT发现椎体有唇状改变或骨刺形成而确诊。其中有下肢放射性疼痛和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者24例。
2、治疗方法
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首次治疗均进行蜂毒过敏试验,方法是取蜜蜂尾刺1枚刺入一侧的志室穴,30分钟后皮肤仅轻微红肿,直径在5厘米范围内,体温、血压无明显变化者即可接受治疗。所有患者先进性毫针治疗,取腰部华佗夹脊穴,委中穴。有神经放射型患者,酌情加刺患侧环跳、殷门、风市、委中、承山、阳陵泉,昆仑等穴位。针后拔罐。
最后进行蜂针治疗:选择增生部位及痛点定位,常规消毒后,以患者的耐受力为度,直刺蜂针3~5枚,留针30分钟后拔出蜇针,所有患者3日内每日治疗1次,3日后根据康复情况隔日或2~3日1次。
3、疗效观察
3.1 疗效观察
治愈:自觉腰腿痛麻症状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患肢功能恢复正常,直腿抬高在70度以上;显效:自觉腰腿痛麻明显减轻,或稍感不适,能恢复原工作,直腿抬高在50度以上;无效:经一段时间治疗后,自觉症状及患肢功能无明显改善,脊柱活动功能受限。
3.2 疗程
33例中,19例在1个疗程内痊愈或取得显著效果占57.6%;8例在2个疗程内取得显著效果占24.2%;5例在2个疗程后先后取得显著效果占15.2%;1例在1个疗程内症状无明显改善中途放弃,视为无效,占3.0%。
3.3 治疗结果
33例中,治愈14例,占42.4%,显效18例,占54.6%,无效1例,占3.0%。有效率为97.0%。
4 、典型病例
陈某,男36岁,渔民。就诊时间:2004年5月17日。主诉:腰骶部疼痛3年,加重半年。半年来,左侧腰臀一下至小腿后外侧疼痛麻木,翻身或行走稍多则疼痛麻木加剧。间歇性跛行。经X线摄片显示L4/L5/S1骨质增生,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显。治疗以毫针刺患侧环跳,委中,阳陵,夹脊等穴。蜂针直刺椎间隙。经1次治疗即可随意翻身,2次后唯余下肢麻胀。3次后诸症俱缓。共经6次治疗痊愈,随访2年未发。
5 、体会
祖国医学把本病归于痹症范畴,认为本病乃是由风寒湿邪久羁腰部所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本病是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锢,腰骶痛。西医学则认为本病是由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集体由于各种原因发生退行性病变所致。蜂针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医疗手段,是中国医术的一种,其治疗遵循中医理论经络学说。它给人体以机械刺激,同时注入皮内的适量蜂毒具有药理作用,其继发的局部潮红充血能最多维持数天之久,使之兼具温灸效应又优于温灸。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笔者充分运用了蜂针的这些特性,在脊椎部分由传统的毫针刺改为蜂针刺,使病变部位的体温始终保持高于人体正常体温3-6度。从而起到温经活血、抗炎镇痛,扶阳散寒的作用,迅速改善局部组织的水肿、粘连等微循环障碍。传统针灸在治疗周围神经系统特别是坐骨神经病方面的作用早已被证实和广泛应用,在此不再赘言。在本病的治疗中,笔者就发挥传统针灸的这种优越性用于接触坐骨神经受压的症状。毫针,蜂针各扬其长,两者结合达到迅速缓解和治愈本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