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今天我们要说的是蜂毒。这蜂毒可厉害呀,蜇一下得疼几天呢,就说拍咱这个节目吧,您瞧瞧,我们摄像同志的手指头都给蜇肿了。
这蜂毒在医学上又是个好东西,能治好多种病,价格也挺贵。不过,咱们今天要说的既不是蜂毒的厉害,也不是蜂毒的疗效,而是一种采集蜂毒的方法。
(采访)缪晓青:这密密麻麻的都是蜂毒,刚开始它是液态状的,像水珠一样,过半天以后它会形成固态的颗粒状的那个固体的蜂毒。 这是福建农林大学的蜜蜂专家缪晓青设计的采毒装置,看起来好像挺简单的,可是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取毒方式。
(采访)养殖户林钟雄:以前我们采蜂毒就是把那个蜜蜂,把蜜蜂搞死,活活的给它灭死了以后拿去太阳里面晒,晒干了以后把蜜蜂的尾部剪下来。 工蜂的身上有两个腺体,一个酸性腺,一个是碱性腺,酸性腺分泌的毒液储存在腹部的毒囊里,当工蜂发起攻击的时候,就把这个毒囊储存的液体排出去了,当排到蛰针的时候,蛰针肌部的碱性腺,也排出液体,这两种液体同时排出就是蜂毒。 传统的取毒法,要先把蜜蜂一只一只地捉住、弄死、晒干,把毒囊连同蜜蜂的腹部、尾部整个地剪下来。
(采访)缪晓青:然后再磨成粉,用这种含有蜂毒的这种连着蜜蜂的身体的一个部分,磨成粉来做药。 所以,用这种方法取毒,最大的缺点就是必须要杀死蜜蜂。一只蜜蜂所含的蜂毒只有0.1-0.3毫克,也就是说,要杀死2到3万只蜜蜂,才能取得一克的蜂毒。损失那么多蜜蜂,获得的效益却很有限。因为这样取得的蜂毒,是和蜜蜂的腹部尾部混合在一起的,纯度并不高。
(采访)缪晓青:采下来毒如果纯度低,你再经过加工,活性就损失太厉害,损失太厉害你做药的那个价值就低了。 蜂农们心里都有一本帐,这2、3万只蜜蜂,相当于一箱蜂,它们在一个采蜜旺季,可以生产出价值1000-2000元的蜂蜜、王浆等蜂产品,而如果把这些蜜蜂杀死来取蜂毒,获得的蜂毒只能卖100元左右,很不划算。而且,这捉蜂、杀蜂都是危险的工作,一不小心就可能被蜜蜂蜇到,那就更加得不偿失了。所以,虽然知道蜜蜂可以取毒赚钱,大多数蜂农却都不愿意做。
(采访)缪晓青:蜂毒这么巨大的资源就一直没被开发利用,也就是这个主要的瓶颈。 要取蜂毒,就必须杀死蜜蜂,长期以来,这成了蜜蜂采毒的瓶颈,很多业内专家都在寻求解决之道。福建农林大学的蜜蜂专家缪晓青,就是其中的一个。
(采访)缪晓青:我就想如何既能取到蜜蜂的毒,又不会让蜜蜂牺牲生命。 如何实现蜜蜂活体取毒呢?缪晓青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了解到,和蜂毒同样珍贵的蛇毒和蝎毒,都可以实现活体取毒。毒蛇的上颌长着一对毒牙,牙根连着一个装有毒液的毒囊,只要用手轻握蛇颈部,迫使毒蛇张口咬住烧杯口,手指在蛇的毒囊部位轻轻挤压,就可以采到毒液;蝎子的毒腺在尾部,只要用镊子轻轻夹住蝎子尾部,它们就会排出毒来。蛇毒蝎毒都能用压迫法来采到,只要操作得当,动物就不会有生命危险,缪晓青他们决定借鉴这种方法,尝试蜜蜂活体取毒。
(采访)杨博士:这是我们实验试常用的直接取毒法,就是给蜜蜂一个压迫一个刺激,让它在玻片上排毒。 压迫法,是用镊子压迫蜜蜂腹部的毒囊,蜜蜂受到刺激,尾部会弹出蜇针,然后通过毒囊(肌肉去掉)的收缩,把毒液排出来。
(采访)缪晓青:这个就是蜜蜂的产卵器特化形成的蜇针,这个尾部这个亮点就是它吐出来的毒液。(显微镜下指着说) 压迫法虽然能让蜜蜂排出毒液,但如果操作时用力过大过猛,蜜蜂腹部的内脏就会被压坏,仍然会导致蜜蜂死亡。后来,缪晓青他们又尝试了另外一种方法。
(采访)杨博士: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乙醚麻醉法,将乙醚倒入盛有蜜蜂的容器内,使蜜蜂麻醉。 蜜蜂受到麻醉的刺激后,也会排出毒液,等到麻醉时间一过,它们就恢复正常了。麻醉法可以保障蜜蜂的生命安全,可后来缪晓青他们发现,用这种方法取出的蜂毒,纯度却很低。
(采访)缪晓青:这个方法得到的一个蜂毒纯度非常低,只有1%-2%,甚至更低。 因为蜜蜂被麻醉以后,不但会排出毒液,还会排出蜜囊里的蜂蜜,还有粪便,这些东西会和蜂毒混合在一起,要获得蜂毒,必须通过冲洗等复杂程序,分离的难度大,工作量也很大。
(主持人)直接取毒法和乙醚麻醉法,虽然都是活体取毒,但是各有不足。缪晓青决定继续寻找更有效的方法。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有了另外一个发现。
(采访)缪晓青:我看过一个美国当时一个报道说蜜蜂一旦触电会发怒,会排毒这个现象。 电刺激也能诱使蜜蜂排出蜂毒,这让本来就喜欢钻研无线电技术的缪晓青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不过,到底多大的电流既能刺激蜜蜂排毒,又不会让它们死掉呢?资料上并没有说。于是,缪晓青自己做了一个电网,试着用不同强度的电流来刺激蜜蜂。
(采访)缪晓青:我们是采用电子脉冲电流,它对蜜蜂的刺激会使它非常快的发怒排毒。 几次实验下来缪晓青发现,当电压达到40-50伏特的时候,蜜蜂会迅速地发怒并排出蜂毒。可是,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受到电刺激的蜜蜂乱飞乱蜇,排毒之后仍然会死掉。
(采访)缪晓青:蜜蜂给这一针,蜜蜂也死了。 为什么蜜蜂在蜇刺了人或动物之后会死掉呢?缪晓青通过研究发现,原来问题出在蜇刺物的表面结构上。 原来,人和很多动物的皮肤都密布着细细的纤维,就象一团团相互缠绕的纱线一样,而蜜蜂蜇针的尖端呈弯曲的钩状,当蜇针刺入皮肤,倒勾就会被细纤维牢牢地挂住。这样,蜜蜂想要拔除蜇针逃开,却越拉越紧。
(采访)缪晓青:蜜蜂它的尾子整个粘着它的那个肠道都一起被扯断了,就等于它整个被(拉)断了,那这样它就会死嘛。 所以,要获得蜂毒又不让蜜蜂送命,就不能让蜜蜂的蜇针被蜇刺物挂住。什么样的蜇刺物能达到这个要求呢?为了选择合适的蜇刺物,缪晓青又做了很多次尝试,最后终于找到了一种合适的蜇刺物,那就是这种很常用的保鲜薄膜,把它们盖住屉框,然后和玻璃板一起放在电网下。
(采访)缪晓青:这层薄薄的膜,有一点皮肤的弹性特点,让蜇针很容易穿透进去,同时的话,它又不像人体的皮肤那样,有细纤维,它不容易把蜜蜂的蜇针给勾住,那这样蜜蜂的蜇针能够收缩回去。 这种薄膜既光滑又轻薄,这样蜇针刺进去很容易就能拔出来,不会被挂住,蜜蜂的命就保住了。后来缪晓青还发现,这层薄膜不但保住了蜜蜂的命,也让采下的蜂毒纯度更高了。
(采访)缪晓青:它没有杂质,就那一层薄膜,就是这一层膜把一些杂质给隔到上方去了,那纯净的毒就留在下方。 当蜇刺穿薄膜的时候,蜜蜂身上携带的蜂蜜、花粉等杂质,都被挡在了薄膜上,只有蜇针穿过薄膜,把蜂毒排到了薄膜另一面的玻璃上。
(采访)缪晓青:屉框的实际距离就是两个毫米,正好跟蜜蜂的蜇针的长度相适应。那蜜蜂蜇针正好能够碰到这个玻璃,排毒在玻璃上。 蜜蜂把蜂毒都排到薄膜下面的玻璃板上,这样一来,蜂毒的纯度自然就提高了。电网、薄膜、玻璃板,缪晓青设计的这套取毒装置结构简单,不过,它该怎么用呢?蜜蜂是喜欢集团作战的昆虫,碰到蛤蟆和蜘蛛等天敌,它们总是群起而攻之。
(音乐画面)根据蜜蜂的这个特点,只要把采毒器放在蜂箱门口或扣在蜂箱顶上,打开电源,就能顺利采到蜂毒了。
(采访)缪晓青:只要有一只蜜蜂被电完以后,它排出来毒,毒本身对蜜蜂来讲是一种报警激素,会吸引更多的蜜蜂往上涌。 为了进一步保证蜜蜂的安全,缪晓青给这套装置设计了间歇通电的工作方式。每一次通8~10秒,然后就会停下来,再通电,如此反复循环,工蜂在排毒之后,可以在停电的时候快速逃离电网。这样,既可以采到蜂毒,又不伤害到工蜂。
(主持人)这蜜蜂的命保住了,也就意味着能够实现多次采毒,同时还能采蜜采粉、生产蜂产品了。所以,这采毒、采蜜两不耽误的采毒器,很快就受到了养蜂户的欢迎。为了让养蜂户能取到更多的蜂毒,缪晓青还进一步完善了采毒的具体操作技术。第一点:温度太低不采毒。
(主持人)我国是世界养蜂大国之一,如果类似的采毒技术能够得到推广应用,那就能够使养蜂的效益大大增加。最后还要提醒养蜂的朋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蜜蜂种类,在采毒技术上还是有差异的,在应用之前,一定要跟养蜂专家详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