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蜂业界有一位社会公认、众口颂扬的人物一一现代著名养蜂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葛凤晨研究员。说其社会公认,是指其突出的业绩在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效应,博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说其众口颂扬,是其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得到了行业同仁普遍赞誉,可谓有口皆碑。
我与葛先生相识在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尚未成年的我从山东只身流浪到吉林长白山区谋生,危难中恰逢一位养蜂人,从此与蜜蜂结缘,并有幸结识了当时在养蜂界已名声鹤起的养蜂大师傅葛凤晨。当时他也就30岁上下,高高的个子,瘦瘦的体型和高超的养蜂技术及热心助人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在之后漫长的养蜂生涯中,葛先生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也使我切身感受到了葛先生的品质之高尚、为人之表率、为师之楷模。
家庭出身受歧视 热爱蜜蜂遭迫害
葛凤晨祖籍山东高密,其父闯关东流浪到吉林敦化黄泥河,靠实干落得十墒土地、十余间草房、一辆马车,土改时被划为地主成分,从而使葛凤晨自幼饱经歧视与迫害,上学受阻,干农活也遭排挤,成家立业活下去都成了问题。三反、五反、镇反、肃反、整风反右、大跃进、四清、社教、文革等一场接一场的政治运动,每一场都拿地主出身的葛氏一家开刀,使之受尽人间炎凉与困窘,地主子弟的帽子压得他喘不过气,也阻断了他进步发展乃至做人与生存的所有渠道。为了减轻歧视找点活路,1963年24岁的他搬离生活多年的山外大屯,举家迁入长白山脉威虎岭的深山沟内,指望躲进那人烟稀少的山旮旯里,靠劳动赚碗饭吃才得以活下去。
繁杂的农田劳动,成就了葛凤晨成为庄稼里手,也练就了他坚强稳重、勤奋爱学的性格。他刻苦自学扎实肯干,很快便成为深山密林中公认的大秀才。生产队长将其他人没养好的14群蜜蜂交给他,从此他便与蜜蜂结缘。当时这14群蜜蜂已接近衰垮,每群只有几百只蜜蜂与一只老蜂王,蜂群内巢虫肆虐,蜂箱已破烂不堪。葛凤晨边干农活边学养蜂,抽时间遍访蜂友讨教,托人到城里买到一本苏联出版的《养蜂学》,一遍一遍的研读,认认真真地学习,不仅将蜜蜂存续下来,还把蜂群翻了几番,当年就取得3000多斤椴树蜜,在当地养蜂史上创造奇迹,得到了生产队干部社员一致好评。
然而,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只要你出身地、富、反、坏、右派家庭,无论你干得再好也难以得到任用与尊重。葛凤晨酷爱蜜蜂,通过认真实干与琢磨, 他熟悉了蜜蜂习性,掌握了养蜂技巧,他的蜂群不仅繁殖快、群势强,而且无病害、产量高。然而,每一次政治运动来临,他都是被审查批斗对象。
贫下中农子弟发现养蜂比种田轻巧,马上便将其顶替下来,不久蜂群又被养垮了,不得不再次交给葛凤晨饲养,如此连续反复好几次。每一次葛凤晨都能使即将衰垮的蜂群起死回生,从而在当地传为佳话,前来讨教者络绎不绝。没想这竟引起了一些人忌妒,打击迫害也接踵而至。先是安排其管牲口,使之时时忙碌在田野间,再是限制其人身自由,不允许自行外出,更恶毒的是抢走了其视作宝书的《养蜂学》,查封了养蜂资料、笔记。
高尚人格魅力 刻苦追求不止
各种打击与迫害都未能阻碍葛凤晨热爱蜜蜂、饲养蜜蜂、研究蜜蜂、奉献蜂业的热情与壮志。他排除种种迫害与干扰,在繁重的农田劳动的同时,把所有业余时间全都投入到蜜蜂研究上,探索掌握了一项又一项养蜂技术。时常有经验、论文等见诸报刊,深山沟里这位业余养蜂人不断引起一场场不大不小的波澜。很多本地、外地的养蜂人纷纷前来讨教,县、州、省的养蜂培训班也请他去传授经验,还有外地乃至京城的养蜂单位聘请他去工作。对别人来说,这都是好事,可对家庭成份为地主的葛凤晨而言,却成为了累赘,无论如何逆来顺受,厄运打击依然连续不断。他没有气馁,不让外出,就通过信件与蜂友们交流传授;没有时间,就把夜晚晌午全部利用起来,无论哪个蜂场有求助,他都不惜劳顿,总是真诚相助,千方百计为之解除难题:其高超的养蜂技术与人格魅力,赢得了远近同仁们的赞扬与尊重。当时的养蜂场多是集体或国营的,很多当地或外地养蜂生产队的队长、农场场长等,不时打来电话、发来电报或亲自登门找葛老师的生产队长为之求情请假,征得批准同意后,他总是不辞辛苦爬山过岭赴现场辅导。有时生产队长还要亲自押护前往。更为可笑的是,养蜂场被评为县、州的先进典型,开经验交流会、表彰会、座谈会时养蜂人葛凤晨无权参加。
1979年春天,是他终生难忘的一个季节。这时四人帮已被打倒,国家幵始奉行改革开放政策,结束了无休止的政治运动,终止了家庭出身歧视政策,葛凤晨得到了解放,其人生的春天到来了。一是干事创业的环境得到改善,其全身心投入养蜂业的愿望实现了,所带领生产队200多群蜜蜂转战大江南北,喜获大丰收;二是人身自由得到充分体现,可以光明正大地去乡村、县城、省城乃至京城传授养蜂技术了。特别是,他所在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国有养蜂实验站,上级决定破格调他去当技术员,这一年他40岁,成为他人生发展的新起点。
到延边养蜂实验站工作,使葛凤晨如鱼得水,有了施展才华与抱负的大舞台。首先,他拿出一个多月的时间走遍了全州大大小小的各个养蜂场,对全州各县市区的养蜂条件、规模、现状、问题等摸清弄透,掌握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他发现:全州蜂种退化严重,导致蜂群繁殖力差、抗病力弱、产蜜量低,成为制约养蜂业发展与增效的最大障碍。为此,他说服实验站领导将选育良种作为重要课题,自告奋勇承担这一课题。
葛凤晨立足延边、面向全国制定出了一整套全面、系统、科学实用的蜜蜂育种实施方案。该方案得到了上级领导及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权威专家的高度评价和支持,马德风所长为之从国外引进了高加索、喀尔巴阡两个优良品种14只蜂王:葛凤晨如获至宝,带着种群钻进了深山老林,远离其他蜂群,实行自然隔离交尾,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纯种意、喀蜂王;再利用杂交技术,又反复提纯复壮,发挥不同品种的优势,选育出了黑环系、白山5号、松丹1号等,不仅繁殖快、产量高,而且抗病害、易管理、维持大群,得到了国内外同仁的一致认可,迅速在延边、吉林,直至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几年后,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养蜂界获得的国家最高奖项。
做学问精益求精 干事业求真务实
葛凤晨在蜜蜂杂交育种、提纯复壮等方面做到了极致,成为全国蜜蜂育种方面的奠基者与领军人物:他本着精益求精、求真务实的态度,认真做学问,扎实干事业。为了保证所育蜂王质量,他采用了自然隔离交尾法,一个人带着育种蜂群钻进了远离人烟的深山密林大山沟中。盛夏酷暑,树木枝繁叶茂,蒿草密密匝匝,一点儿风都不透,瞎蠓、蚊子、小咬、草爬子遮天盖地、碰头打脸,咬得浑身满脸大包,全身疼痒地钻心难受。野猪、狍子经常出没,黑熊、豺狼挑衅不断,深夜里一声声野兽的嚎叫令人难以安眠,白天里一场场寻衅使之毛骨悚然。特别是阴雨天,以杂草树枝编的草棚漏雨。毒蛇吐着红舌从门缝、鼠洞遛进草棚、爬上床铺、钻入被窝中,惊起一身又一身鸡皮疙瘩。葛凤晨就在这样极其艰苦的环境、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坚持着,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试验,获得了一项又一项成功。蜂业发展的需要就是葛凤晨的需要,破解蜂业发展难题成为葛凤晨的追求。养蜂事业心、社会责任感,使其研究领域越来越广、课题内容越来越深,从蜜蜂育种到饲养管理、高产技术、蜂病防治等。
创高产获丰收是养蜂人的主要目的,也是养蜂业发展的关键。上世纪80年代前,东北地区的蜂场大都收益偏低,亏损年份也不少,严重影响着养蜂业发展和积极性。通过调研,葛凤晨找到了歉收的主要原因:产品单一。当时的养蜂场只产蜂蜜,且全年只收一季椴树蜜,椴树蜜歉收则全年收入就无望了。通过探索与总结,葛凤晨又找出了三短两长的规律与问题,即:无霜期短、主要花期短、蜂群繁殖期短;蜂群越冬期长、非生产期长,他又着手研究破解的技术与方法。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为此,他改变了盛夏入山育种、春秋冬进城研发的传统,把研发与育种全部搬进了深山密林中的养蜂场。他认为,实践出真知,只有在蜂场中才能探索发现蜜蜂的生物学特性、蜂群繁殖与生产特点、蜜源植物生长与开花泌蜜规律。春秋还好过一点,长白山区的严冬可是极端寒冷、漫长的,从9 月到翌年5月长达8 、9个月的时间内,温度均在0℃以下,10到3月半年内处于冰天雪地中,寒冷天达-40℃度,口中哈出一口热气,马上就结成冰霜。为了观察越冬蜂群,过年也独居蜂场草棚中,他自书一幅春联:路向林海深山行,志在蜜蜂王国中。
干事创业铸辉煌 著作等身硕果丰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葛凤晨的勤奋努力及敬业实干精神,得到了行业同仁们的敬慕与赞扬,也得到了党委、政府和行业领导的认可和重用。延边养蜂试验站站长张书翰看中了他,在其进站工作的第二年力荐他担任了副站长,在这个岗位上葛凤晨干得更起劲了。意想不到的是张站长突发心脏病去世,自1984年起葛凤晨主持起全所的工作。他团结带领试验站的一群年轻人,着重抓科研,全面抓生产,还得抓基建,为了试验站的生存还得搞创收,把各项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科研方面他走在了全国前例,养蜂生产规模与效益在当时也堪称全国老大,试验站基础设施五年间建设扩大了十几倍,在延吉市近郊的开阔地上拔地而起了新厂房、办公楼、试验室、职工宿舍等一应俱全,三年取得了3项省级以上获奖成果,试验站的科研、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颠覆性巨变。
其辉煌业绩与巨大变化引起了省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重视。1983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延边养蜂试验站升格为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并决定迁址到吉林市丰满区。这等于重打锣鼓新开戏,而省里投资仅13万元多,要求葛凤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辟新天地。他勇敢地担负起了这副重任。新形势要求他必须得去赚钱,还得要赚取大钱,才能保科研、促发展。葛凤晨建起了一个试验蜂场,重点搞科研兼搞生产;又建一蜜蜂育种场,将研究成功的松丹一号向全国广泛推广;同时又新建六个生产蜂场,重点搞生产经营。不几年,他的振兴计划得到实施,吉林松花湖畔拔地而起一所全国顶尖级的现代蜜蜂科研机构,其科研条件、基础设施、育种规模等软硬件均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
在干事创业的同时,葛凤晨也把学问做到了极致。他把蜜蜂研究中获取的科学数据、研究成果、经验教训、实用技术等资料汇集起来,编著成学术专著,现已撰写出版蜂学专著22部,可达350多万文字。同时,他还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其中收进论文集60多篇,其出版专著之巨、发表文字之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蜜蜂界从无前例,摞叠起来有一米多高,真可谓著作等身了。科研成果上,他更是独领风骚,先后完成和获得研究成果60多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省部级技术发明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8项;省部级三等奖11项;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奖1项。共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4项。其科研成果之多,其获取奖项之高,令国内外同仁无不惊叹称奇。
葛凤晨先生与本所博士应用分子、形态生物学技术研究长白山中华蜜蜂(图) (略)
老骥伏枥献余热 燃烧自己兴行业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17年过去了,葛凤晨到了花甲之年,按国家规定年满60岁就可以退休了。然而,葛凤晨却无论如何也退不下来,一是研究所离不开他,干部职工一再挽留;二是上级领导依重他,反复做其工作要其继续留任。特别是其承担的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尚没完成,他也不忍心放手停干。多项因素促成,考虑到科学养蜂业的发展,葛凤晨思索再三决定放弃休息,继续留任挑重担。这一干又是10年,2009年70岁时虽然办理了退休手续,但在专业岗位上依然不停拼搏,直到现在还像年轻人那样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实战中,以实际行动力行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古训。
长年的劳累,葛凤晨的体质被过度消耗,神经衰弱、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无情地折磨着他,而他却从来不顾及自己,一米七六的个头瘦得只有60公斤,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到繁忙的蜜蜂研究、养王育种、基地建设、杂务管理等大大小小事务中。
遗传育种培育优良蜂王是强化管理、提高效益、发展蜂业的关键要素,葛凤晨将之作为突破口来抓,不断开辟着我国养蜂业遗传育种之先河,并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大大提升了我国蜜蜂良种化水平。其育种成果不仅连续获得了省和国家级大奖,也引起了国家农业部的重视,国家遗传资源委员会专门成立了蜜蜂专业委员会,由葛凤晨担任主任委员,从而使蜜蜂遗传育种进入了国家重点推进发展行列。
蜜蜂的最大作用是为农作物传花授粉,其承担着授粉作物85%的传媒任务。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认识和普及程度很不够,授粉技术也尤其落后,既制约着养蜂业的发展,也影响着农业增产提效。葛凤晨决定攻克这一难关。东北盛产大豆,他首先把研究方向瞄准了蜜蜂为大豆授粉。问题是大豆系低花粉、低花蜜、低花香植物,缺乏对传粉昆虫的引诱力,蜜蜂不喜欢采大豆花,所以为大豆授粉在国内外是一大难题,是制约大豆制种产业化的瓶颈。年逾七旬的葛凤晨决定攻下这一难关。他拖着年迈多病之躯,一次次地向豆田里跑,一蹲就是十天半月。在他辞去所长职务退休后,干脆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在大豆田中间搭了个草棚,将几百群蜜蜂分布在多个授粉点,现场观察,昼夜思索,攻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取得了突破性胜利。他研究出诱导蜜蜂的引诱剂,可使蜜蜂按着人的意愿为大豆等不同农作物传花授粉,使大豆、油菜、向日葵等农作物分别提高产量15%、36%、50%,为西瓜、草莓、樱桃等授粉效果就更为明显,坐果率可分别提高一倍以上。要知道,蜜蜂授粉是一项既不必要扩大耕种面积,又不需要增加投资的增产措施,不仅大大增加了农产品产量,还可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并且为养蜂人开辟一条有前景的致富门路,是一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一举多得的大好事。为此,该成果分别获得吉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农业科技一等奖。
葛凤晨的人品与业绩赢得了同仁、领导的一致好评,连续3届当选中国养蜂学会副理事长,获得中国蜂业突出贡献奖;先后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授予的特殊津贴专家;还获得吉林省劳动模范、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23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每一项都是重量级的,足够一个人奋斗一生所不及。葛凤晨多次应邀出席国际蜂业大会,国际讲坛交流学术论文;多次出国访问、交流、考察,被亚洲蜂联授于亚洲蜂业杰出贡献奖,被韩国农村振兴厅聘任为农业技术科学顾问,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为行业获得了效益。
面对成就和荣誉,葛凤晨表现的非常冷静。不时有人问他:凭您这么高的成就完全够条件申报中科院院士,为啥不申报呢?他漫不经心地回答:荣誉与金钱都是身外物,对我没用。说者很轻松,听者则越发对之敬重有加。
葛凤晨先生在长白山区解剖观察野生在空心树中的中蜂巢(图) (略)
作者:宋心仿,原籍山东诸城,1953年12月生于利津县。为我国知名蜂学专家。现任山东省东营市蜜蜂研究所所长,中国石油大学客座教授,福建农林大学蜂学院兼职教授,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7.06.01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