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毒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
时间:2010-10-06 来源:本站 访问量:538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位于人体体表可视静脉发生血栓性炎症。临床表现为沿浅静脉走行部位,红、肿、热、痛,有条索状物或硬结节,触痛明显,是临床上常见疾病。
病因: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因不同的原因所造成。临床上可分为3类:
①化学药物刺激引起的浅静脉炎,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如高渗性葡萄糖溶液,各种抗生素,烃化剂,有机碘溶液等,均能在受注射的浅静脉内膜上,酿成化学性刺激,导致较为广泛的损伤,迅速发生血栓形成,继而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
②导管作持续性输液,常可使静脉壁遭受直接损伤,致血栓形成,并迅速出现炎症反应,常见于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经及大手术等危重病人。
③下肢静脉曲张时,无论是属于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的属支,由于静脉血瘀滞,足髁区皮肤常因营养性变化,承受慢性感染,可使曲张的静脉受缺氧和炎症性损害,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
症状
患病肢体表浅静脉突然呈索条状或柱状,网状肿胀,病变静脉组织红肿或水肿,局部皮温升高,扪及热感,触痛和压痛明显,肢体活动受限,全身反应常较轻,微热不适,经休息或治疗,红热肿胀逐渐消退,遗有暗褐色或暗红色色素沉着,表浅静脉条索或硬结或串珠样改变明显,通常2~3周触痛可完全消失。
若因静脉曲张引起,或在明显外伤情况下,逐渐出现上述症状,并静脉条索、硬节长时间不能消退,常以手术方法消除治愈。若因肢体静脉因留置管道引起,病人常先有寒战、发热38~40℃,进而置导管静脉红、肿、热痛或仅有弥漫性肿胀区,拔出导管时,常引带出脓汁或脓血,此型病人临床全身症状较局部为重。
检查方法
1.病史: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多有下肢静脉曲张,近期站立过劳或近期静脉输入药物或表浅静脉创伤史。本病发病与季节,年龄无关,各种年龄均可发病。
2.体检:患肢活动受限,病变局部以隆起条索状或粒状结节状静脉为中心的皮肉肿胀、红热,触痛和触到质地硬韧的条状、柱状、结节状静脉肿区。急发型期过后,肿胀渐消退,局部呈暗红色色素沉着,条索、粒状、结节状静脉隆起更明显,质地更硬,如静脉曲张引起则呈暗褐色团块状隆起区,置导管引起者,拔管时可带出脓汁。
实验室检查
主要查血常规,化脓性浅静脉炎,白细胞计数可达20×109/L,对诊断有怀疑病人可行病理检查。
诊断
青壮年人,有静脉曲张病,近期局部受创伤或受风寒湿侵袭,或近期有静脉输注药物史或有静脉血管损伤病史。
下肢或上肢局部表浅静脉,沿静脉走行方向突然出现红肿、热、痛,条索状物或结节。全身可有轻度发热,血白细胞轻度升高。若有静脉留置导管,突然出现寒战、发热、白细胞增高,局部肿胀,拔出静脉导管时,带有脓汁应考虑此病。
血栓性浅静脉炎中医归为"脉痹"范畴,其病因多为脉络不通,淤于肌肤脉络而致本病发生,多发于下肢浅静脉。病理变化特点是静脉壁有不同程度的炎变、增厚和血管腔内血栓形成。
蜂毒对血栓性浅静脉炎有较好疗效。
石家庄市蜂疗研究所中医蜂疗门诊部安香珍(1999)用蜂针配合蜡疗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11例,治愈6例(随访2年未复发),显效4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100%。
[典型病例]李某,男,62岁,沧州建材厂退休工人。1977 年右下肢受风寒后,发现静脉曲张,1995年右下肢开始疼痛,伴有颜色发黑等症状。于石家庄市中医院查血流图示患肢供血量重度不足,血管彩色多普勒示有血栓形成,最后诊断为血栓性浅静脉炎。中西医治疗效果欠佳,于1996年5月18日求治于蜂疗门诊。查:右大腿腓肠肌处周长58厘米,小腿踝关节处周长46厘米;左大腿腓肠肌处周长57厘米,小腿踝关节处周长44 厘米。右小腿内侧有一面积为23厘米×13厘米的病变区,肤色为紫褐色,弹性差,下凹,温度稍高,伴有压痛,病变区内可触及到一核桃大的结节块。经蜂蜇治疗1个疗程(40次为1个疗程)后,右小腿静脉炎区颜色明显变浅,受凉后无明显疼痛、发胀等症状,行走自觉有力。继续治疗2个疗程后,局部静脉肿块消失,随访3年未复发。
欢迎您登录本网站”蜂疗保健技术”栏目:血液系统疾病,查看更多有关“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资料